重塑鄉村文化、建設好鄉村文化,理應成為當下鄉村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與價值訴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訴求。
鄉村文化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其重要性,文化一直以來都是維護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無論應用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同樣的道理,而多年來,鄉村社會的巨大變遷促使我們對鄉村文化進行再梳理、再認識。由此來說,重塑文化是對鄉村保護與傳承的一種重要手段。
鄉村文化的歷史意義
鄉村文化不僅是農村居民的精神之源,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其中既包括農業生產遺跡、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剪紙等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節慶、民俗、禮儀、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中國農業項目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中,在數量和覆蓋類型上均居世界首位。它們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明提供精神營養,使中華文明以獨有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鄉村文化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價值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當涉及到鄉村振興時,鄉村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眾所周知,鄉村經濟振興必須依靠鄉村產業的發展,將文化內容融入其中,通過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是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途徑。
而我國鄉村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不僅具有文化價值也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這是現實中可即刻利用到的資源,將鄉村文化變現,就是未來振興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文化的未來意義
鄉村文化是否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與價值,這是許多人都在懷疑的命題,是否會被城市文化所替代,是許多人擔憂的問題。
其實,現代化確實是鄉村社會發展的目標,但實現現代化并不意味著鄉村社會和鄉村生活的終結。
只要鄉村社會存在,鄉村文化就不會消失,作為中華文化根脈的鄉村文化不會輕易地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即使鄉村社會變遷,鄉村文化也會以新的姿態、表現形式應對城市文化的沖擊,適應新的環境。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無不與鄉村文化有關,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實現的靈魂與價值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