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城附近有許多保存較好的古寺,雖然有些名氣不大但是其古建筑依然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曾經被并稱“古澤州四大名寺”之一的景德寺。
景德寺,被評為國家第七批宋至清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的,曾與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并稱“古澤州四大名寺”。高都鎮位于澤州縣東北部的丹水河畔、垂棘山下。源澤河沿鎮南蜿蜒而過,為古鎮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大約公元前十七世紀,夏桀王在此建都,始稱高都。此后歷代王朝,曾多次在高都設縣立郡。悠久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和文物遺存。
據史料記載,景德寺創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聞名于高都鎮方圓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當時人們用磚瓦覆蓋白漆刷其表面,讓本來宏偉的建筑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的展開,隱藏在“白盒子”內的千年古剎才撩開了神秘面紗。
明萬歷《澤州志》載:景德寺在城東高都鎮,唐建。清《澤州府志》因之。清《鳳臺縣志》載:景德寺在城東高都鎮,舊志云唐建,舊名慈善,內有宋牒。歷史上許多社會名流都會到此一游,品茗賦詩。乾隆33年,陵川知縣王篤祜,因到澤州府赴會路過高都,時值正午暑熱高溫,在景德寺下馬歇息。寺中兩株年代久遠的古柏,巨大的樹冠蔽日遮陰,提供了一處可供歇息的陰涼所在。王篤祜解衣坐于樹陰,撫摸著歷史滄桑的樹干,一邊享受著清風吹拂帶來的絲絲爽意,一邊對寺院仔細進行觀察。吟詩一首《過景德寺憩雙柏下》:“勞勞憩塵鞅,日午撫幽植。窗虛風濤過,靜對雙影直。解衣坐清陰,啟戶見山色。中有忘機人,長年自偃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景德寺清虛幽靜之美。
景德寺在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占地面積3376平方米,寺為二進院落布局。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一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軸線西側為廂房,東側為廊房,正殿的兩側為耳殿。主殿又稱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對該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稱轉佛殿、大雄寶殿,里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據記載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據記載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時期的建筑風貌,尤其是主殿內室后側使用了大內額,只在當中間使用了兩根金柱,為典型的減柱造。內額、后金柱用材碩大,后金柱為木質,下為方形,柱頂石上作覆盆狀。這在晉城現存同時期的建筑中極為少見。現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風貌。其建筑結構特點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闊五間,這在晉城現存同時期的建筑中極為少見;二是殿內采用減柱造,僅當間使用金柱兩根,大大擴展了殿內使用空間;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幾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從殿中的視線所能及的,都刻削為月梁,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做法幾近相同。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關于“古澤州四大名寺”之一的景德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