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南段有著一個“多彩”的地方,名曰尋烏縣。它憑借著特殊的地理位置稱為了“三省通衢”。尋烏縣境內遍布丹霞地貌,是一片“紅土地”。說起尋烏的“紅”,其境內的光榮革命傳統文化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寫下著名的《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首次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光輝論斷。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在尋烏縣里埋藏著的一個美麗鄉村——周田村。
周田因村子建于四周高山,中間低平的田疇中心而得名。開基者王云龍。周田的名由簡單,周田的內容卻相當豐富多彩。站在村口,環顧四周,一片安寧,古樸的房舍錯落分布,四面群山起伏;中央村子像一個盆地,是由15座大屋組成的客家民居群,秀峰、奇石、古樹,點綴著這片客家樂土。一條古驛道和一條溪流穿村而過,靜靜地向南延伸。
周田除了這十八幢大屋之外,還保存著相當完好的其它客家景物,如私塾、茶亭、酒坊、水車油坊、客棧、藥棧、寺廟……還有仙人橋、調子石等二十多處風景點。 眾多的客家景物地遺留,主要源于歷史上它的地理位置之特殊。
周田客家古建筑,是一本刻著歲月的書!尋烏縣有句俗話:“項山的糯,三標的貨,周田的屋,長畬的谷?!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周田村古建筑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首先,周田村的古建筑的類型豐富。有方型圍屋、客家學堂、茶亭、客棧、藥棧、水車油坊、寺廟等??梢哉f,周田擁有我國古村落可能有的全部建筑類型。而且還有通達三省的古驛道。其次,古建筑的藝術價值高,圍屋設計合理,木雕、磚雕、石雕內容豐富,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其中方型圍屋---田塘灣,在《尋烏縣志》中列古建民居之首。再次,古建筑的規模大、數量多,在方圓3平方公里之內建有二十八座方型圍屋(現存完好的有十五座)、學堂四座、茶亭一間、客棧四棟、藥棧一間、水車油坊一座、古寺廟五處。
據說,古時凡經過周田的達官貴人都下馬步行,因為他們從村中建筑的氣勢判斷,周田一定是人杰地靈的地方。據周田王氏族譜記載:明朝初期王氏先輩從福建上杭縣遷居尋烏澄江王屋,明朝萬歷年間,周田開基祖王梯從澄江王屋遷居周田村。王梯的曾祖父王裳在明朝嘉慶年間歷任福建上杭令、廣東布政司都事(摘《尋烏縣志》)。而王裳之父王鳳在明朝正德年間曾任贈諫議大夫,三品官。當時尋烏尚未設縣。
周田村是贛南通往粵、閩兩省古驛道上交叉點。周田村并沒有直接與閩粵交界,但沿著村里的古驛道往南15公里處,即為項山大中村,這里有一三叉路口,路口上有一石茶亭,出茶亭往南行進入廣東省平遠境內,出茶亭往東行進入福建省武平境內。
所以說,項山中村的這座石茶亭是贛閩粵三省交界點,而周田則是走進尋烏境地的這條古驛道的咽喉。因此,一定意義上說,周田也可謂“三省通衢”。由于在這條路上主要是江西的大米、食油運往粵、閩;而來自廣東的海鹽、海產品運往江西;因此,當地客家人稱之為“鹽米之路”。
總體而言,贛南地區的客家民居建筑風格和粵東地區是一脈相承的,除結圍而居最大的共同點外,圍屋內的天井更是蘊涵著客家人數百年來的靈性和智慧。周田人對天井是格外厚愛的,不僅天井石要精挑細選,就連天井的排水口也要雕成花草圖案。
雖然沒有樂安縣流坑之規模宏大,也沒有婺源縣江灣之秀麗景象,但周田的內容卻相當豐富多彩:它有雕龍畫棟、飛檐翹角、封火磚墻,還有文化內容深遠的門楣、題刻、功名柱、風水塘、浮雕壁畫、木雕、硅雕、石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體現了客家先民精巧的技能和超凡的智慧。更有奇石、秀峰、古樹等自然景觀點綴其中,寧靜而祥和,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美景。
新中國成立后,公路交通快速發展,206國道經筠門嶺、澄江、吉潭、尋烏、南橋進入廣東平遠。尋烏至福建武平,從尋烏、吉潭、澄江、筠門嶺進入福建武平縣。汽車運輸代替了古代的肩挑馬馱。通達閩、粵、贛三省的古驛道已是人稀馬落,周田作為“三省通衢”,它古時的繁榮也成了昨日黃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全村人民在社會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完全靠人力修通了至澄江的簡易公路,當時只能通拖拉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全村人民努力修整,可通大貨車。一九九六年冬,周田籍高級法官王鹿泉贊助叁萬元,經全村人民的努力,修通了“村道”。北至新屋家,東至周田小學(原培真學校),南至新壁背。周田的道路比建國前有明顯的進步。
自2002年10月國慶節開始啟動周田客家古村的保護工作,經過周田人民的精心準備和不懈努力,省、市、縣各級建設部門、文化部門多次來周田村考察和認證。2003年3月,江西省建設廳主辦,省文化廳協辦的歷史文化專家評審會中,評選出江西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