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江南水鄉,
卻又充滿著現代氣質。
獨具匠心的建筑令人好奇:
“這是農民的自建房嗎?”
“是對外出售的別墅?還是民宿呢?”

答案都不是。
建筑師的回答令人驚訝:
由于房子年久失修,
政府確權收儲這些老房子,
統一代建46戶安置房,
村民們只需補與原來住房面積差,
簡單說,
這是一批“農民的回遷安置房”。
這12棟房屋,
46戶民居是杭州首個“杭派民居”示范項目,
位于浙江富陽東梓關村,共占地25畝。


[東梓關村之前的面貌]
“杭派民居”是什么?原來,東梓關古時是著名水上關隘,歷史悠久,多處古跡保存完好。近年來,隨著“杭州市重點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工程的推進,一批老房子回購,加上相關整治工程涉及房屋拆遷,有數十戶村民需回遷安置。為了避免村民各自建房,破壞古村落整體保護,杭州市提出了創建一批市級“杭派民居”重點示范村和一般示范村的設想。

白色的墻壁,黛色的屋頂,
配上流線般的屋檐,
看起來每一幢房子都彼此聯系著,
外實內虛的界面處理宅中有院的空間模式,
盡顯傳統江南民居的神韻和意境。

“這個房子我太滿意了,以前的老房子面積小,里面亂七八糟的。現在的房子外表特別有特色,而且功能分布很全,還配上了綠化。” 新入住的村民朱玉萍說。

房子的造價是一平方米1376元,總價一共40多萬。每一戶都有三個小院子,前院放置單車、農具等,側院放置柴火、雜物,南院用作休閑綠化。房屋基本為三層結構,有4個以上的臥室,還有客廳、儲藏室等。

[總平面圖]


[建筑模型]

[建筑模型]
“這就是東梓關的新杭派民居。我們嘗試用一種抽象、寫意的符號,構造出一種在空間上有收有放,有院落也有巷弄,具備江南神韻的那種當代村落。” 該項目的總設計師孟凡浩,一面帶領眾人穿行于幢幢小樓之間,一面闡述著他的設計理念。

“剛剛接到‘杭派民居’項目的時候,這里都是破敗的房子,改造它們不僅僅是修復或者過度美化外觀,而是要在保存老房子核心里面的基礎上融合到一些現代生活理念進去,我們一直在追求新與舊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建造出來的民居首要的功能就是給農民住,怎么樣才能讓農民住的舒服?是改造“杭派民居”面臨的首要問題。

整個設計團隊走進當地居民家里,體驗他們的生活,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進行了科學的調查問卷,最終建成眼前美麗又宜居的“杭派民居”。
“空心化”的村莊和單一的居民年齡結構,導致鄉村的破敗荒涼,而現有的單一宅基地劃分原則,催生了大量兵營般的農居點。如何通過設計,恢復傳統村落的原真性與多樣化的場所感,是他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不管設計師的目的如何,對村民來說,經濟實用一定是最關鍵的。”2014年至2015年間,設計團隊在東梓關調研“不下一百次”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傳統建筑中的灶臺、天井和后院要保留,要有儲藏農資和農具的專用空間,最好還有個停放電瓶車的地方,造價不可太高……他把村民的訴求一一記在心中,最終形成了一個關于杭派民居的初步設計方案。


在形式上,這片杭派民居借鑒了畫家吳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樣,以其微曲而優雅的屋頂線條為切入點,形成一條條連續而不對稱的曲面屋頂;
在材料上,則選用最為經濟的磚混結構形式,配以白涂料、灰面磚與仿木紋金屬格柵等,減少對木頭、夯土和石頭的用量,既能有效縮短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日常使用與維護。

一年后,一幢幢獨具江南水鄉韻味的新農居,就這樣出現在村口最顯眼的位置上,成為東梓關人最為自豪的新風景所在。


微風細雨,
將自己置身于青磚黛瓦之間,
腳下踩著鵝卵石,
心中卻不由想起郁達夫的語句,
“這是一個恬靜、悠閑、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
在這里,鄉愁無需漂泊。
建筑規劃設計單位:gad
景觀設計:上海愛境景觀
攝影師:姚力 孟凡浩 繆純樂 門閣 胡棟
注:本文內容來源于微設計(ID:lan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