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一。位于北京西玉泉山。遼、金曾在此處建行宮,元代建昭化寺,明代建上、下華嚴寺,清順治二年(1645)重修,改名澄心園。康熙十九年(1680)增修建筑多處,三十一年改稱靜明園。乾隆時,在舊有“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等十六景外,增設“清音齋”、“華滋館”等十六景,以“玉泉垂虹”最著名。
靜明園位于西山支脈東麓。金章宗時在此建玉泉行宮,并且多次來此避暑。元代曾在此建有昭化寺,明代則建有上、下華嚴寺,后被毀。清順治二年重修,康熙十九年增建數處建筑,初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改名“靜明園”。乾隆十五年,靜明園得到大規模擴建,玉泉山和山麓的河湖被全部圈入園墻。3年后,該園再度擴建,形成了“靜明園十六景”。乾隆二十四年,該園全面建成。遺憾的是,靜明園的許多建筑都毀于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之手。
相比頤和園、圓明園等園林,靜明園顯得“體量”較小,它的占地面積只有約65公頃。該園以山景為主,點綴了寺廟和佛塔,又以水景為輔,全園呈“五湖環山”的山水格局。位于玉泉山主峰上的玉峰塔,是一座八面七層的琉璃磚塔,模仿了鎮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影”也是靜明園的標志性景觀之一。該塔與園中的華藏塔、妙高塔等佛塔相互呼應,襯托了玉泉山的山形。玉泉山主峰南麓的玉泉湖中有三島,其中,中央的大島上有“芙蓉晴照”景點,傳說為金章宗芙蓉殿舊址。
泉是玉泉山的生命和靈魂。玉泉山“泉出石罅潴而為池廣三丈許名玉泉池”形成了十分壯美的自然景觀。玉泉山地處翁山河香山之間,是西山東麓支脈上的一座小山,山形秀麗,林木蓊郁,兩側峰拱伏南北,狀如馬鞍,山上多奇石幽洞,隨處皆泉,是北京西郊的風景勝地。玉泉山的風景建設,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金代。金章宗完顏璟曾在中都郊外開辟了兩處風景游覽區,在東北郊建了一座行宮——大寧宮,地點即今北海瓊華島;西北郊建了行宮芙蓉殿,即今香山玉泉山一帶。“玉泉垂虹”(清乾隆時改為“玉泉趵突”)此時即作為“燕京八景”之一而聞名。明昌元年(1190)開辟了一條新河道,名叫“金河”,引玉泉山水向東南流入高梁河以補充大寧宮附近水量之不足。玉泉之水與玉泉風光一起受到文人雅士的贊美。如明人王英《玉泉》詩云:“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與眾泉同。地連瓊島瀛州近,源與蓬萊翠水通。出洞曉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細含風。道迢終見歸滄海,萬物皆資潤澤功。”描述了當時玉泉水景的迷人。元滅金后,在中都東北郊另建元大都城。元世祖于至元年間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于正統年間敕建上、下華嚴寺于山之南坡,寺內及附近有華嚴洞、七真洞兩石洞。華嚴寺以東250米有金山寺,旁有玉龍洞,泉水自洞內流出,既是龍泉。其上建有望湖亭,明末已圮毀。上、下華嚴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被蒙古瓦剌軍燒毀。此外,山麓還有崇真觀、觀音寺。玉泉池旁山坡上有補陀寺,寺內有呂公洞,相傳是呂洞賓往來之地。除去這些佛寺、道觀、石洞外,還有看花臺、卷幔樓等景點。
湖之兩岸足“玉泉趵突”,泉側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謂全園景觀薈萃之地。東山景區有影鏡湖,樓閣錯落,叢生翠竹故名“風篁清聽”。湖東岸臨水有“延綠廳”水榭,西岸為“影鏡涵虛”一景。湖南岸有“分鑒曲”“寫琴廊”等景觀。西山景區有一組園內最大的建筑群,坐東朝西,中有東岳廟,院落四進,分別供有東岳大帝,吳天至尊,玉皇大帝等。東岳廟之南有“圣緣寺”,也為四進院落,其中第四進院落便是琉璃塔,別具姿態。東岳廟之北為“清涼禪窟”,足一座小園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臺樓榭曲廊相接,錯落于假山疊石之間。這是一組佛道并立的建筑,足當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
1949年后,為國家機關使用,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綠化。園2006年05月25日,靜明園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