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你可曾聽過晉城四大古寺,它們分別是碧落寺、景顯慶寺、松林寺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景德寺。
據史料記載,景德寺創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聞名于高都鎮方圓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時人們用磚瓦覆蓋白漆刷其表面,讓本來宏偉的建筑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的展開,隱藏在“白盒子”內的千年古剎才撩開了神秘面紗。
景德寺位于晉城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占地面積3376平方米。寺為二進院落布局。其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一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軸線西側為廂房,東側為廊房,正殿的兩側為耳殿。
主殿又稱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對該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對該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稱轉佛殿、大雄寶殿,里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據記載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據記載前殿重修于元代。
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稱轉佛殿、大雄寶殿,里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據記載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據記載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時期的建筑風貌,尤其是主殿內室后側使用了大內額,只在當中間使用了兩根金柱,為典型的減柱造。內額、后金柱用材碩大,后金柱為木質,下為方形,柱頂石上作覆盆狀。這在晉城現存同時期的建筑中極為少見。現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風貌。其建筑結構特點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闊五間,這在晉城現存同時期的建筑中極為少見;二是殿內采用減柱造,僅當間使用金柱兩根,大大擴展了殿內使用空間;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幾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從殿中的視線所能及的,都刻削為月梁,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做法幾近相同。
有人可能會說,這么有名的寺廟,我怎么沒聽說過呢?這可不怨你,景德寺這個古老的寺廟,自從1956年以來長期被高都糧站占用,古老的建筑結構被白灰糊的嚴嚴實實,千年古構為祖國的糧食儲存事業默默的奉獻,幾十年來從不被人注意,直到近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才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如今糧站早遷移出去,高都景德寺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和喜愛。
國慶期間,我隨幾名古建發燒友又一次來到景德寺,這里已經成為一片繁忙的工地,山門、中殿、法堂等主要建筑已經初具規模,一處珍貴的宋金古建即將現出它迷人的嬌容。
現在寺里面保存的早期石碑不多。僅限于六處石柱上的題記,其中有四處元祐二年(1087年)的施柱題記。兩處是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其一是施柱二根題記,其一是彩繪題記。還存有一方石牒,雖然殘缺,但主要文字“金泰和八年”等文字還可認讀。從泰和年間的施柱,彩繪,刻牒等記載,足可證明,在泰和年間,景德寺經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
說起那塊殘缺的賜牒,還有一個故事。話說某月某日,澤州古建愛好者張崇壽專程去景德寺探望工程進度,善意的提示看廟的老師傅,院里有一塊小石碑,維修期間可不敢弄丟了嗯。老師傅一臉茫然問,什么碑?在哪放著來?崇壽說,長約一米、寬二尺許,已經斷為兩截,字跡模糊。原來在前院西廂房門口的。老人想了一下說,走,你和我去找找,結果在大門外當路上搬回一塊石頭,兩個人又是抹又是吹,拂去表面的塵土,張崇壽慶幸的說就是這個!金代敕牒。看門師傅說,多虧了你了,要不,真當垃圾拉扔了。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關于晉城四大古寺之一高都景德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