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墨園位于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建于清末,占地五畝,毀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95年重建,歷時八載,擴至一百多畝,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筑、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于一體,建筑、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正門的白石仿古牌坊,雄偉巍峨,巧奪天工。園中陶塑、瓷塑、磚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藝術精品琳瑯滿目。驚世之作,當數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逆浮雕《清明上河圖》。巨幅磚雕《吐艷和鳴壁》工藝精湛。荔島中的聚寶閣金碧輝煌,雍容華麗,閣內供奉萬世師表孔子銅像,供游人瞻仰。此閣與寶墨藏珍、龍圖館、趙泰來藏品館等珍藏的古今名畫、書法、陶瓷、銅器、玉器等,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簡直是一座園林藝術館。
園內共有治本堂、寶墨堂、清心亭、仰廉橋、紫洞舫、龍圖館、千象回廊和風味食街這8大景區,40多個景點,30多座石橋,河湖眾多,流水縱橫,建筑、園林、山水、石橋。陶塑、灰塑、石雕、磚雕、木雕、石刻、彩繪、嵌瓷等藝術精品琳瑯滿目,各展館珍藏、陳列了大批文物古董和名家的書畫。
治本堂
趙泰來藏品治本堂原為包公廳,以包拯五言律詩《提訓齋壁》中“清心為治本”取名,意指為官清廉是治國的根本。廳內懸掛的中國畫《荷花》,象征包拯清廉圣潔。堂內的對聯:“治績越千年有德于民留后世,本源同一脈其清如水仰先賢。”歌頌包拯為政清廉的精神為后人所敬仰,我們同是炎黃子孫,包拯清廉如水的精神很值得后人敬佩和學習。治本堂后的“寶墨園”花崗石石匾,是舊寶墨園惟一的真跡。
寶墨堂
寶墨堂正中懸掛的包拯畫像,出自四川著名國畫家韓云朗之手。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來嘉祐七年(1062年),開封知府,官至樞密副使,死后追封孝肅。他的官職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長。包拯為官清廉,專替老百姓平反冤獄,整治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寶墨堂前的兩棵老榆樹,樹齡近百年,是充滿古樹風格的巨型盆景。由于它蒼勁挺拔,又是在包拯像前,好像捍衛正義的衛士,所以人稱樹將軍。
龍圖館
龍圖館極具嶺南古代建筑風格。前后有廊,中間有天井,風火山墻。館外館內均有不少磚雕、木雕、泥塑、灰塑等,造工精巧,古樸典雅。大門外18棵羅漢松排列成行,象征包公出巡時的儀仗隊。旁邊是一排紅花紫薇,開花時節,嫣紅翠綠,相映成趣。“龍圖館”橫匾下,有對聯:“木石有靈再現包公清正事,匠師無憾巧傳百姓仰廉情”,“投硯鎮江流尚有遺待明古訓,蜚聲留宋典不曾枉法負平生”。既頌揚了包公輝煌政績,又突出了龍圖館的文化內涵。
千象回廊
千象回廊,取其“千丈”、“氣象萬千”之意。回廊高約4.6米,寬2-2、5米,以拱形青瓦作項。斜網格狀上橫坡,供游人休憩的仿木石凳連接廊兩側。廊是園林的脈絡,具有遮陰、防雨、眺景、導游、參觀、選景等作用。全長1000多米的“千象回廊”,隨地形高低曲折起伏,按建筑布局而建。
紫洞舫
寶墨園的紫洞舫“泊”于清平湖岸邊。長21米,寬6.8米,高8.7米,共兩層。每層面積70米左右。主結構是鋼筋水泥,內外裝飾全是名貴柚木,由于造工精細,裝飾巧妙,就像全是木材造成的。全舫共有10個掛落,全是通花雕刻,其中有荔慶豐年、祥桃邀月、八仙賀壽、竹報平安、花開富貴、松鶴延年以及其它花鳥蟲魚。船頭上的大型木雕“百鳥朝鳳”更是栩栩如生,金碧輝煌。100只鳥兒,各具風姿,舫內擺設,全由花梨和酸枝木精工制成,宮廷式的幾椅,配以仿宋代器皿,豪華奪目。“九獅會金龍”大型屏風和《清明上河圖》精彩片段的雕刻,造工精湛,更稱精品。舫內一樓,是可容40人品茶聽曲的場所,以演奏廣東音樂和粵曲為主。
寶墨園似紫禁城建筑恢弘氣勢,又如江南水鄉園林美景,四時青翠,百卉叢開,園林花卉景點,有聚有散,步移景換,美不勝收。諸如荔島凝丹、玉堂春瑞、柳剪春風、千年羅漢、桂苑浮春、群芳競秀、古榕長蔭、茶王雙壁,令人百看不厭。萬紫千紅的玫瑰園,沁人心脾的荷花池,清幽高雅的蘭圃,惠風和暢的紫竹林,使人賞心悅目,尤是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