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園分別是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蘇州留園。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寶貴的遺產(chǎn),我們需要好好得了解并保護它們。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帶你走進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留園。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蘇州留園的歷史背景。
蘇州留園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后廳,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
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jīng)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nèi)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法書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后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nèi),并撰文多篇,記尋石經(jīng)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咸豐十年(1860),蘇州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筑,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nèi)“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后,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jīng)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并邀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皇家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筑工人。經(jīng)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xiàn)光彩。90年代后,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
蘇州留園是中國園林的典范之一,那么它的園林特色是怎么樣的呢?
拙政園以大著稱,留園相反,恰以小而聞名,面積既然小,風格當然與拙政園的大氣、深邃不可比擬。但是,留園的特長就在于它更注重對空間的利用。留園占地三十余畝,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于一身,該園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shù),并以建筑結(jié)構(gòu)見長,善于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視覺原理,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jié)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留園的建筑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shù)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留園整體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走在留園中,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景致總是堆疊的那么巧妙。造園者很好的運用了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將景物搞成多層空間,層層錯落,相互借用,以小見大。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每一個建筑物在其景區(qū)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xù)、整體的概念。
要營造空間,墻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留園的漏窗、月洞,特別豐富,花形各異。在中國眾多的園林之中,留園的花窗位列典范。透過這些花窗,景致似遠不遠,似斷不斷的,濃濃的人文情趣油然而生。
留園的治園藝術(shù),表現(xiàn)在建筑空間處理、理水、疊山、植物配置四個方面:
1、空間布局:
留園的建筑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shù)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間處理之巧妙,皆為諸園所莫及。留園建筑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筑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shù)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園內(nèi)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xù)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筑結(jié)構(gòu)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shù)手法。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林建筑的藝術(shù)風格和特色。全園用建筑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三個景區(qū):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huán)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筑為主,重檐迭樓,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勝;西北部環(huán)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竹籬小屋,頗有鄉(xiāng)村田園風味。留園建筑空間的曠奧、明暗、大小處理得頗為精湛,不論是從園門入園經(jīng)古木交柯、曲溪樓、五峰仙館至東園的空間序列,還是從鶴所入園經(jīng)五峰仙館、清風池館、曲溪樓至中部山池的空間序列,都形成層次多變的建筑空間。其建筑空間的精致是江南其他園林所難以媲美的。有以下三個設(shè)計特點:
(1)空間對比明確:其中從大門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極好地利用了小天井、開鑿在屋頂?shù)拿魍?、“之”字曲廊、漏窗等,形成富有光線變化、明暗對比的空間。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筑藝術(shù)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nèi),兩道高墻之間是長達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diào)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qū)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xiàn)。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余,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shù)效果。
(2)院落空間豐富:石林小院、五峰仙館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襯托豐富的景觀效果,五峰仙館庭院的狹長見廳山之高聳,石林小院的“院中有院”則突出了立峰之姿態(tài)萬千,多而不亂,每個小天井皆有主題;冠云峰庭院則以開敞的空間,彰顯冠云峰之空靈,前面五峰仙館庭院、石林小院的較為封閉的空間,恰恰烘托了冠云峰庭院的開敞,是整個游覽線路中的高潮所在。
(3)景區(qū)之間以墻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框景、對景、漏景手法多變,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通幽渡壑,園內(nèi)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爸弊智取⒖绽鹊膽?yīng)用與小天井的結(jié)合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井、漏窗、隔扇、洞門等形成富有變化的畫面,用框景、對景、漏景等多種手法,來展示奇峰異石、名木佳卉。
2、理水:
留園的山水格局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將中部和西部的空間進行對比,形成疏密相同的空間景觀。中部形成以水體為主、四周假山的開敞景觀,而西部形成以山體為主、水體為輔的山林景觀。東部則多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特置石峰來形成山景意境。留園中理水所創(chuàng)造的景觀,截然不同。手法主要有以下三點:
(1)景觀與空間對比:利用理水形成不同的景觀,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觀,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意,暗含了此溪的桃花源意境;中部形成較大的池面,池中設(shè)小蓬萊島,為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之一,以小島喻神仙,以小池喻大海。也因此形成了強烈的空間對比,中部曠而闊,西部奧而幽。
?。?)疏水若為無盡:中部池山西南角設(shè)置水澗,池水仿佛有源頭,澗口設(shè)對景石磯,以便游人觀賞水澗,但尺度略大。澗上結(jié)合道路設(shè)置石梁,使水澗的景觀層次較為豐富?!盎顫姖姷亍彼w下也作凹入處理,仿佛沒有盡頭。
?。?)浣云沼以小襯大:冠云峰前鑿池,名日“浣云沼”。峰印水中,更顯秀麗;峰后冠云樓越顯高聳。浣云沼的尺度較小,能反射冠云峰的倒影,猶如美人對鏡梳妝,此乃鏡借之佳例。其水面尺度比較小,以此襯托冠云峰的窈窕與靈秀。
3、掇山:留園筑山疊石的風格也有所不同,中部假山為明末周秉忠疊置的“石屏山”,后經(jīng)多次改建,成為黃石、湖石混疊,藝術(shù)價值不高。西部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東部則多采用象征的手法,大量使用特置石峰,有以下六個特點:
(1)特置石峰:園主劉恕酷愛奇石,多方搜尋,在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自號“一十二峰嘯客”。后來又尋找到獨秀、段錦、競爽、迎輝、晚翠五峰,以及拂云、蒼鱗兩支松皮石筍,并稱其院落為“石林小院”。因園主的癖好而造就了留園以特置石峰見長的特點,這些特置石峰與駁岸、花臺等相互映襯,尤其是特置石峰的對景、漏窗和洞門對特置石峰的漏景和框景,應(yīng)用非常廣泛。
(2)山石花臺:山石花臺主要用于抬高花卉的觀賞視點,如古木交柯處的磚砌花臺。園內(nèi)較多采用湖石牡丹花臺,如涵碧山房南院、汲古得修綆南側(cè)小院,東園東南角院落,比較成功;還有遺存的青石牡丹花臺,如在遠翠閣南側(c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西側(cè)。這些牡丹花臺用來防止較高的地下水位對牡丹生長的影響。
?。?)云墻襯托與分景:在西部假山山腰的云端,露出的部分很低,從側(cè)面烘托了假山的高度,是個佳例。云墻不但是具有分隔景區(qū)的功能,還將山分為兩部分,山峰是西部山林的主山,山腳形成中部山池看似南北展開的副山,與池男東西向的主山形成“主山橫則客山側(cè)”構(gòu)圖。
?。?)壑谷理景:西部山上的舒嘯亭東南有壑谷蜿蜒而下,壑谷的深度不深,在1-1.5m左右,但情趣頗佳。
(5)山巒理景:西部土石假山山頂營造參差起伏之勢,疊石不求高聳,但求錯落有致,尤其是山頂堆疊有層次。
?。?)麓坡理景:在中部山池爬山廊的土石假山上,山體余脈的處理利用了石頭處理成不同高差上花臺,結(jié)合植物種植,形成綿延的客山山麓,與池南的主山之間遙相呼應(yīng)。
4、植物配置:留園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四個特點:
(1)景以境出,營造意境:“又一村”處營造田園景象,因此,現(xiàn)廣植竹、李、桃、杏等農(nóng)家花木,而“緣溪行”處的溪水取自陶淵明的桃花源之意,種植了大量的桃花。西部假山、中部假山上茂密的樹林,營造了山林意境。
(2)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聞木犀香軒”具有濃濃的禪意,即是悟道之意。禪書《五燈會元》中記載北宋黃庭堅學禪不悟,問道于高僧晦堂,晦堂誨之曰:“禪道無德”,但庭堅不得其要?;尢贸媚鹃厥㈤_時說:“禪道如同木樨花香,雖不可見,但上下四方無不彌滿,所以無隱?!毙薅U悟道是中國士大夫所追求的高尚行為,而當時的園主盛康也是如此,以“聞木犀香”的典故很好地把自己高潔的志向說了出來。園中大量的以“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的牡丹作為觀賞對象,同時比喻了自己高貴的品格。
(3)獨立成景,兼顧季相:古木交柯磚砌花臺上的古柏、山茶、天竹,花步小筑的古藤、綠蔭軒旁的青楓、曲溪樓旁的楓楊、小蓬萊島上的紫藤架橋都是獨立成景的佳例。
(4)點綴山石、豐富景觀:在小天井內(nèi)、立峰旁、疊石間、駁岸旁,有植物進行點綴,豐富景觀效果,如石林小院中的羅漢松、美人蕉,廳山上的六月雪等,岫云峰上的木香。
說起留園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三絕:
1、冠云峰
留園冠云峰位于留園東部,林泉耆碩之館以北,因其形又名觀音峰,是蘇州園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乃太湖石中絕品,相傳這塊奇石是宋徽宗花石綱中的遺物。宋徽宗為在東京城內(nèi)建造“延福宮”、“萬壽山”,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征集奇花異石。崇寧(1105)四年特地在蘇州設(shè)立了蘇杭應(yīng)奉局,專門負責搜羅名花奇石?!肮谠品濉奔礊樘K杭應(yīng)奉局主管朱勔所羅致。由于北宋為金所滅,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虜。留園冠云峰就成為未來得及運的花石綱的遺物。
留園冠云峰充分體現(xiàn)了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
2、五峰仙館
留園五峰仙館俗稱“楠木殿”?!拔宸濉痹从诶畎椎脑娋洌骸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留園五峰仙館(楠木殿廳)堂面闊五間,中間用紗隔屏風隔出前后兩廳。其中留園五峰仙館前廳約占了整個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積。留園五峰仙館正廳中間朝南設(shè)供桌、天然幾、太師椅等家具,左右兩邊分設(shè)幾、椅。眾多家具將正廳空間分隔成為明間、次間和梢間等空間系列,這樣的空間分布較一般的江南廳堂更加錯綜復雜,典雅繁美。留園五峰仙館東西墻上分別設(shè)了一列開合非常大,但是裝飾卻簡潔精雅的窗戶。
留園五峰仙館的建筑用材非常奢華,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間也全部采用紅木銀杏紗隔屏風。使用如此貴重的木材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箲?zhàn)時期,留園楠木殿成了日本占領(lǐng)軍的馬棚,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后來抗戰(zhàn)勝利后修葺留園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下面照片左側(cè)黑色柱子)。
3、雨過天晴圖
留園雨過天晴圖在留園五峰仙館內(nèi),為大理石天然圖畫。石直徑一米左右,厚度為15毫米,出產(chǎn)于云南點蒼山山中。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huán)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形成一幅自然山水畫。圖旁有梁讞集宋詩撰成的對聯(lián):“雨后靜觀山意思;風前閑看月精神?!背鲎员彼卫韺W家邵雍的《安樂窩中酒一樽》。
以上是小編整理關(guān)于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留園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