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建筑中,園林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從古至今,古人把文化的底蘊都藏進了中國園林之中。中國文化以儒家的內外兼修、莊子的逍遙自在,從古到今滋養著人們的性靈,到南北朝的時候,儒釋道三家融合,山水詩畫的出現,為中國人的寫意靈魂,留下了永遠的歸宿。
在中國造園史上,從秦漢開始園林主要為御園,皆以宏大的規模為特征,顯示出封建專制王權唯我獨尊的氣象。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在此期間朝代更迭頻繁,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私園開始流行。盛唐時期,文人雅士筑園無數,詩畫家王維就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輞川別業”,白居易就有洛陽城外的香山別墅,晚年過著“仰視山,俯聽泉,旁睨竹數云石”的悠閑歲月,成為園林歷史發展的一大高潮。
兩宋時期,御園和私園都很多,且造園技術趨于成熟,園林類型也愈加完備,成為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又一高潮,由于宋朝南渡的歷史鉤沉,兩宋之間發生了明顯的風格嬗變。南宋時期受江南環境影響更富柔美精致的氣質,纖巧多變,意境深遠,在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時期的園林,奠定了此后“江南園林甲天下”的基礎。
中國古典園林依歸“天人合一”的哲學,以山水自然為追求,千百年來,它以驚世絕美的自然之美、詩情畫意的詩韻之美和虛實意境的內涵之美,暈染了園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筑。中國園林,師法自然,從中國文歷史文化道家,主張自然主義哲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園林石山淡影,泉水潺潺,亭臺樓榭,綠蔭紅花,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相通,花影、樹影、云影、水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響成曲,所謂自然之美,相映而生。
中國園林是以建筑為基礎,將建筑,山石,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和人統一起來,借助詩文繪畫進行審美點化,構圖布局講究詩情畫意。造園不僅要有優美秀麗的自然山水風景構圖,更要像吟詩作畫一樣,講求有雋永的深刻立意,使詩、畫、園三位一體融于一爐。中國園林參悟于詩畫藝術,形成詩情畫意的獨特品質,山水畫卷的簡約筆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園林的氣息。
中國園林的意境美,關鍵在于園林中的陰陽結合,虛實相生,成為最重要的文化意境,窗戶的遠近高低之借意,回廊的移步換景之畫意。草木的搭配,多一分則枝蔓,少一分則虛浮;山水的結合,意不淺現,境不窮達。似有若無之間,讓園林成為一首活的詩,一幅活的畫,從形而下的草木建筑到形而上的曲徑通幽,成為有著醇美韻味,獨具一格的中國式園林,微醺著人們的性靈。
幽靜的亭廊,落英的閑花,精致的花窗,窄窄的洞門……每一處細節都呈現著中國園林的美韻。如果把中國園林比作一幅潑墨的畫,那么,亭廊就是畫中的留白。亭廊的檐角飛揚,廊腰縵回,曲徑通幽,萬千風雅起軒間。花窗就是詩中的點睛,花窗的漏景若隱若現,含蓄雅致,讓人在不經意間瞥見園林中詩的風韻。洞門就是曲中的轉承,通過門窗洞口形成空間滲透及空間的流動,窄窄的洞門,形成一種園中有曲、曲中有景的作用,讓人聽見園林中曲的婉轉。
畫有畫境,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而園林之精髓,也在于運用文學繪畫音樂諸境,能以山水花木,亭臺樓閣組合而出,人臨其境,有詩有畫,各臻其妙。故雖為建筑,卻內蘊文化,中國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者,實以細節之美而聞名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