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盤點撒拉族傳統農耕文化及其生態學內涵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08-26 10:01:40  來源:《科學》期刊
核心提示:撒拉族是由古代中亞的一部分撒勒爾部落人東遷至中國,并經過長期的發展、交流、融合形成我國的一個民族共同體。如今,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甘肅省積石山一帶,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也有少數居住。

  撒拉族是由古代中亞的一部分撒勒爾部落人東遷至中國,并經過長期的發展、交流、融合形成我國的一個民族共同體。如今,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甘肅省積石山一帶,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也有少數居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既保留了根植于血液中的中亞突厥文化,又融合了影響其300多年的伊斯蘭文化,又受到周圍環境的藏族文化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在婚嫁、節日、服飾、飲食、居住、農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撒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組,與中亞的一些國家相似,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也無文字記載的歷史。土庫曼斯坦和中國撒拉族雙方都認可他們有同源歷史,因此,撒拉族在土庫曼斯坦被稱為“中國薩魯爾土庫曼人”。


  撒拉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對于撒拉族的社會關注度較低,對其研究多側重歷史、宗教、藝術、社會等領域,而對于農業、種植業、園藝業、生態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傳統知識等方面的研究極其匱乏。事實上,撒拉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發揮著自身的農耕優勢,為當地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園藝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盤點撒拉族傳統農耕文化及其生態學內涵


  傳統生態觀和文化禁忌


  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同時融合了根深蒂固的中亞文化。伊斯蘭教的生態觀,強調親近自然、開發自然,但不濫用自然,號召人們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人與自然要相依為命、共同繁榮。宗教和歷史傳統極大地影響和作用于一個民族的生態觀、生態意識以及行為。撒拉族傳統文化同薩滿文化的淵源和傳承關系,首先表現在對天、地、日、月、水、火等自然對象的崇拜。


  在撒拉族的習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亞文化的痕跡。撒拉族傳統習俗中,凡是成為某部落標志的動物,人們就不能侵犯它,也不能吃它,撒拉族直到現在還保留了這種風俗。所以。每個家庭會在自家牛羊身上烙上特殊符號,比如將耳朵某個部位剪掉一塊,或用顏料涂在犄角或某個部位,或在犄角或耳朵上系上各種顏色的布條,以示某家所有,這可以看作是中亞畜牧文化在撒拉族中的傳承。


  “天”在撒拉人心目中是異常神秘的,他們認為天有七層或九層,一層高于一層,一層比一層神秘。關于“地”,他們認為大地是有生命的,小孩如用木棍擊地,會受到老人的阻止。


  撒拉族先民突厥人對于“火”也非常崇拜,撒拉人同樣對火有著敬畏之心,他們認為火能祛病驅魔,人身上長了癤瘡,用土塊烤火后敷在患處;小孩夢魘、遺尿,被認為是白天玩了火,口腔生瘡是因吐火、罵火、向火中撒尿所致;火還能退病,尤其對于惡魔附身、神志不清的患有歇斯底里癥的人,他們常常用破布爛鞋等穢物進行“isla”(“薰燎”的意思)。還有許多有關火的禁忌,如禁止打滅灶膛里的火,禁止跨火、跳火。所有這些無不說明薩滿文化在撒拉族心中的積淀與傳承。


  在撒拉族的民間信仰中,認為某些動物、植物體內有精靈存在,不可以亂殺亂伐,如撒拉族聚居地的中心地帶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槐樹,據傳砍伐該樹時,會有血液流出,他們認為這是一棵生命之樹,所以從來沒有人去砍伐它;各村甚至各家也都有這種“精靈植物”的存在,被崇拜的植物會被撒拉人很好地保護起來,這種基于文化信仰而存在的保護意識,也正是傳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撒拉族的生態觀及文化禁忌更加注重如何適應自然、敬畏自然,如何用自己民族的智慧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園藝業以及管理家庭庭園,從而體現了撒拉族生態文化的多樣性。


盤點撒拉族傳統農耕文化及其生態學內涵


  聚居區的生態環境


  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定是與他們所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的,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貌不僅是地域形成的基礎,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根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地處“三江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集區域)東部黃河谷地,黃河穿城而過,流經全域近90公里,空氣濕潤,氣候呈現多樣化,海拔1750~3800米,年平均氣溫3.2~33.5℃,是黃土高原西端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大地理區域看,循化縣屬于高寒地區,但就青海省內而言,這里是種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0%,境內多變的地形地貌,以及相對溫和的氣候,造就了循化縣群山連綿、樹木蔥郁、物產豐富的獨特自然景觀,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撒拉族聚居區內還有以保護野生植物為主的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青海高原的西雙版納”的美稱,以全省僅l/30000的面積匯集了全青海省l/4的物種,僅藥用植物就有77科326種。


  循化縣四面環山,河谷相間,水、熱、光條件充足,氣候獨特,主要發展以“一核兩椒”(即核桃、花椒、辣椒)為主的特色農業及其加工業。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油菜、馬鈴薯、蔬菜等,經濟作物有辣椒、花椒、核桃、果品、瓜類等,素有青海“瓜果之鄉”的美譽。區域內基本無排污工業,生態環境良好,是全國生態文明工程示范區,對于維護和保障青藏高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撒拉族在當地獨特的山地環境中積累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知識與智慧,它們成為撒拉族長期積累和流傳至今的寶貴財富。


盤點撒拉族傳統農耕文化及其生態學內涵


  農業及園藝業文化


  在生產方式發展上,撒拉族經歷了游牧、輪牧、駐牧、農牧兼營到如今以農為主的變遷。目前,撒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包括果蔬園藝,并圈養牲畜,是青藏高原上最早從事園藝業的民族。園藝在撒拉族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撒拉族農業的特色,也對青藏高原農業栽培形式做出了突出貢獻。


  根據地勢高低的不同,循化縣可分為三個不同種植區:果蔬種植區,麥類作物區,以及以青稞、油菜為主的耐寒作物區。撒拉族的先民在中亞生活時就已經在經營園藝業,從中亞遷徙到循化時,曾帶來了黑芒麥和白芒麥[5,改善了當地原本種植結構單一的狀況。循化撒拉族早年間便開始使用黃河水灌溉,在民間有“秤水量土”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撒拉族的傳統農業文化。時至今日,撒拉族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還在運用傳統的“木槽引水灌溉”,即用紅柳制成的木槽引流灌溉,以防止水溝引水導致的水流渾濁或者滲入干旱的沙堿地導致斷流。這種傳統的“木槽引水”大大節省了水利工程成本,是氣候干旱、地勢又高于黃河難以引水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一直慣用的灌溉方式,這種方法與中亞民族的傳統綠洲農業存在相似之處。


  撒拉族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從事園藝業的民族,園藝業在撒拉人的經濟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撒拉人就有經營果園的傳統,特別是在石頭坡村為代表的河谷地區。在地少而狹窄的黃河谷地,氣候溫暖、土壤肥沃,園藝業可以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撒拉族的園藝業尤其體現在自家庭院(homegarden)的布置上。


  庭園是一種小型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多變的生產環境中,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和生態資源,維持生態可持續性和農業生產力。撒拉族利用庭園進行果蔬種植培育,這種方式在青藏高原極為獨特。庭園種植及管理方式經過幾代撒拉人的改造,已形成撒拉族特有的文化和生計方式。庭園能夠提供一個家庭絕大多數的果蔬來源和食物補充,同樣也為處于社會邊緣、遠離城鎮的農村貧困人口提供多樣化的食物。撒拉族庭園整潔寬敞,院道由花磚或毛石鋪成,形式多樣豐富。院中建有方形、圓形或六角型的石柱花壇,設計極為簡單,材質也是就地取材,樹枝、磚、生土圍合而成。花壇種植高大喬木,夏天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可遮陰也可收獲果實,花壇種植各類適宜當地生境的花卉,為生活增添色彩、美化居室、陶冶情操。廊基臺邊、窗臺布置花架,布放盆景花卉。


  庭院建筑布局結構嚴謹,施工精巧,且有濃郁的伊斯蘭庭院建筑風格。撒拉族院落中家家都有或大或小的菜園,他們稱之為“巴赫”,培植果樹或蔬菜,與中亞一帶近似,但與周邊各族不同。精耕細作的庭園種植不僅豐富了撒拉族的飲食,而且也成為種植業的有益補充。“巴赫”中主要種植日常食用的普通蔬菜、適宜當地氣候的果樹、遠近聞名的循化辣椒、花椒等調味植物。撒拉族亦有飼養牲畜的傳統,多為馬、牛、羊,許多家庭設置有家畜棚,這是撒拉族先民的生活傳統并延續至今的體現,充分表現了撒拉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態內涵。庭園這樣一種小型農業生態系統承載了撒拉族世世代代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心。即使到了冬天,籬笆樓檐面和門窗上雕飾的精美花草圖案上也畫滿了火紅的撒拉族聞名遐邇的線辣椒,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生命的色彩,映射出撒拉族崇尚自然的情懷。


  傳統籬笆樓文化


  籬笆樓是撒拉族傳統民居建筑,因層墻體大部分用植物枝條編制而成,故名“籬笆樓”。籬笆樓多建造在不宜耕種的丘陵坡地,以節約有限的耕地,適應人地關系緊張的生存環境,是很好的土地資源利用適應性策略。


  循化縣清水鄉孟達村是目前撒拉族籬笆樓遺存較多的地區,由于該地處于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以紅松、樺樹及落葉喬木為主的500余種植物,森林資源豐富,撒拉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利用當地林木、石土資源,建造出既適應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的生存環境,又可節約建材、冬暖夏涼的傳統民居。這也與撒拉族獨特的文化分不開,天然的鄉土材料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籬笆樓中鄉土材料的使用,深刻地反映出撒拉人樸素的生態觀。


  循化縣大莊村還保留有明、清、民國年代建造的古籬笆樓,每座籬笆樓都有上下兩層墻體,以木、石、土、籬笆混合而成。為減輕重量,墻面用林間喬灌木枝條和草泥混編而成,不僅美觀牢固,還獨具藝術美感。編織籬笆墻體的主要工藝流程為:首先,選取林間的忍冬木、紅瑞木、野柳、楊樹、樺樹等枝條作為編織用材,其中最佳材料是忍冬木枝條,這種灌木筆直無節,木質堅硬;然后,用鑿鉆在樓柱或籬笆小柱側面鉆出方長卯孔、安固四條橫樁;最后按照墻的尺寸,剁齊整修枝條,彎穿編成籬笆墻面。籬笆墻編成后,墻體間抹上褐、白兩土雙層草泥成為籬笆墻。籬笆墻多為橫樁豎編,也有豎樁橫編、方格棱編、弧編、木條排列并做,使墻面形成波紋、方格、棱孔等形式。籬笆墻的形式古色古香,牢固美觀,冬暖夏涼,兼具建筑美感,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震、防火、防腐功用。籬笆樓既突出了地方民俗建筑的風格,又豐富了民族建筑文化的內涵。

 

本文標題: 盤點撒拉族傳統農耕文化及其生態學內涵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4635.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阳市| 萨嘎县| 丰原市| 宁德市| 丽江市| 汤原县| 河曲县| 商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沙田区| 北海市| 洛隆县| 安吉县| 韩城市| 青川县| 宿松县| 田阳县| 崇信县| 旅游| 静乐县| 温宿县| 浦北县| 漠河县| 固原市| 湘乡市| 霍邱县| 宜川县| 兴安盟| 许昌市| 晴隆县| 尼勒克县| 洞头县| 霍林郭勒市| 永仁县| 正安县| 巴中市| 建德市| 城固县| 苍南县| 海口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