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多數保存在山西,而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陵川崇安寺就是其中之一。相傳后趙石勒死后,建有多處疑冢,陵川縣城西北臥龍崗之上,即有石勒冢一處;傳石勒死后其侄石虎繼位(335—348年),便在墓上興建寺院,即現在的崇安寺。崇安寺古稱凌煙寺,彼時石勒為后趙皇帝,為名垂青史,有名上凌煙閣之說,因取此古寺名。陵川因境內陵陽水得名;也有一說稱縣城位于石勒墓之前的平川之上,所以稱陵川;現崇安寺前一條主要街道至今仍稱“古陵路”,崇安寺山門也稱“古陵樓”。崇安寺唐初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賜額更名為崇安寺,取“崇高安寧”之意,并沿用至今。
崇安寺建筑宏大,氣勢雄偉,經過全面修繕,重現它故有的風姿,成為陵川一著名旅游景點。崇安寺最壯美的建筑首推山門古陵樓。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為陵川大寺之首。
二層臺基之上的九龍壁,除了故宮、北海和大同之外的第四處九龍壁,在國內其他古建筑中少見的精華。
這樣的建筑形式,早于故宮。目前所看到的保護只完好當為宋代原構件。二樓之外出乎座,形成圍廊。圍廊上為一塔,上檐與平座之下,使用7鋪作斗棋,下檐使用5鋪作斗棋。所有斗棋的螞蚱頭上,多刻龍頭、象鼻,體現了明清建筑的重要特征。
崇安寺的山門與眾不同,是一座二層三重檐的樓閣式建筑——古陵樓,屋頂裝飾全部用琉璃構件。上檐正中。懸掛牌匾一塊,書“古陵樓”三個大字。另有牌匾4塊,書“行山鐘秀”四個大字??梢?,陵川之風貌如此鐘秀。古與今,紅與綠相襯,陵川崇安寺是一座最美的寺院之一。
原汁原味,光陰抵不住昨日繁華。崇安寺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從古陵樓由前往后依次是過殿和大雄寶殿,此外,寺內東西兩側均有廊房插花樓排列,東側一處已毀,山門兩側則是鐘、鼓二樓。
俯瞰,整個院落開闊寬敞,錯落有致,殿宇看去極其壯美。古陵樓樓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在樓正面,記者看到寫有“行山鐘秀”的牌匾高高懸掛樓前,背面則是“留月棲云”字樣,頗為壯觀。
前院過殿也叫當央殿,座落于丹墀之上,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殿內供奉著華嚴三圣。正中毗盧遮那佛,左為騎著青獅的文殊菩薩,代表大智。右為坐著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背后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兩旁分別是善財和龍女。后墻兩側有地藏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東西山墻彩繪著觀音救八難的大型壁畫。
過當央殿后為大雄寶殿,現存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帶前廊,單檐懸山布瓦頂,琉璃剪邊,屋面中心為綠琉璃方勝,屋脊正中有一三層琉璃樓閣脊飾,上書“黃帝萬歲”。
大雄寶殿前檐斗栱也為重翹五踩,但與當央殿正相反,大雄寶殿前檐平身科出斜栱而柱頭科不出。前廊彩畫可稱為草錦方心旋子彩畫,彩畫找頭部位旋花樣式與北京明早中期官式彩畫頗有幾分相似,門窗上部障日板上繪有西游等故事題材。
大雄寶殿內部梁架雖為抬梁,但乍一看與穿斗構架特別相似:各主要梁架之間用數根細小蜀柱支撐,蜀柱上下相對,蜀柱間連以穿枋,加之七架梁以上彩畫形式統一,渾然一體,使人產生錯覺。前金柱柱頭斗栱后尾作蟬肚壓于七架梁下,但已無宋金時期建筑之自然生動。內部梁架彩畫自七架梁以上皆繪制木紋,可能是《營造法式》“松文裝”在這一地區的流傳發展。
崇安寺從前往后,沿古陵樓、毗盧殿、大雄寶殿、石佛殿,地勢依次降低,呈前高后低之勢。寺院內的藏經樓多為一座,而崇安寺卻有兩座,且居于寺院之中央,位于東西兩側,當地人稱作“插花樓”,意思是新科狀元所戴夸官的插花官帽。
東插花樓毀于清代的一場大火?,F存的西插花樓,為重檐樓閣式歇山頂,琉璃剪邊,飛檐斗拱,構造精細,是寺內僅存的有金代遺風的建筑。加之“古陵樓”東面鐘樓內的宋代鐵鐘懸掛于一層的奇怪之舉,人們將之共稱“三奇”,為崇安寺增添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