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故居,又被稱為郭沫若紀念館,位于西城區(qū)前海西沿18號(1965年,北京市調(diào)整路名和門牌號以前,這里原為“西河沿8號”)。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靜心齋。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0平方米。1988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郭沫若(1892一1978),中國的大文豪,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郭沫若故居原址最早是和珅府邸的一座花園,後成為恭王府的馬號,民國時達仁堂樂家從恭親王後代手中買來作為宅院。民國年間,恭親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就是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故居大門坐西朝東,大門對面是磚砌照壁,大門內(nèi)有一座小土丘。故居大門上方懸掛著“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為鄧穎超1982年9月題寫。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入垂花門進四合院,由正房、耳房、東西廂房和后罩房組成。
步入庭院,草坪上是一座郭沫若先生全身銅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穿過垂花門,是由東西廂房和兩排正房組成的二進四合院,回廊、暖廊將其連為一體,迎面五間正房是郭先生的臥室、寫字間和客廳,均按原狀陳設(shè)展覽。
郭老生前最愛銀杏樹,將塑像放在銀杏樹下,銅像才像活了一般,為故居增添了一種詩意。另外,在院落里一對雕刻生動的石獅子蹲坐在樹下,為草坪增添了幾分新奇和活力。垂花門前兩口不成對的銅鐘與兩株古柏相伴為伍,稍高的一只鑄于明天順元年,另一只鑄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獅、鐘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四合院的西側(cè)有一排房,是當年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書的書庫。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譯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書籍,特別是一批有關(guān)《管子》研究的線裝書很有價值。故居里保存著郭沫若的手稿、圖書和文獻資料。建國後,這里先後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和宋慶齡的住所。1982年郭沫若故居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先生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活躍在我國文化科學戰(zhàn)線上,他不僅在文學、藝術(shù)、史學、古文字學方面成就非凡,而且還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會活動家。他身上有許多耀眼的光環(huán)與頭銜。比如: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詩人等等,多不勝數(shù)。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學界的旗幟。
這里環(huán)境優(yōu)雅,安靜,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盡管郭沫若人品備受爭議,但他的確是才華非凡,留給世間的不光是好多的著作,還有這座幽雅別致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