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從十六國時代起,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于巖壁之上。
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
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炳靈寺石窟現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排供養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像。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時代不同,風格各異。不論是西秦的驃悍雄健還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論是北周的珠圓玉潤還是隋唐的豐滿夸張,或是宋代的求變寫實,都采用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寫神的傳統技藝,它們是佛教觀念、信仰、情緒的物化藝術形式。
其造型和雕飾,既籠罩著神奇的宗教氣氛,又極富有現實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題是佛陀,莊嚴肅穆,詳和可親,菩薩含情脈脈,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視,無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細致入微。
炳靈寺壁畫,保存到現雖然數量不多,卻反映了十六國時期西北地區人民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這是炳靈寺壁畫重要價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畫中,可以看到與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形象極為相似的女供養人。
壁畫用遒勁的線條表現了云鬟叉髻、帔巾飄帶、盛裝打扮的婦女形象。隋、唐的壁畫,由于元、明以來密宗畫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畫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養菩薩畫像,姿態生動,神情各異。
元、明兩代的壁畫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層元代佛教故事畫,南壁元代八臂觀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觀音,以及172窟木閣上的明代木版畫涅槃。這些以密宗為內容的壁畫,其繪畫技法仍然繼承了唐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