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查甫鄉深山中有著一座近七百年歷史的藏傳古寺,它的名字叫“夏瓊寺”。夏瓊,本為藏語,意即大鵬,乃附會山形之勢以命名。其山在查甫鄉南盡頭,勢如展翅欲飛之大鵬,雄踞黃河北岸,俯瞰九曲盤旋,遠眺千山萬壑,左倚尕吾山,右靠多爾福山,后托八寶山,有贊日:“青龍游于前,黃龜伏于后,灰虎臥于左,紅鳥翔于右”。東、西、北三面峰戀重疊,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萬仞,險絕異常。山頂建有古剎夏瓊寺,從南向北遠望,寺院恰于大鵬右肩,古人譽為佛教圣地。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皈依佛門的地方也是這里。
夏瓊寺亦稱“夏群寺”、“夏仲寺”、“沙仲寺”等,藏語稱“夏瓊貢特欽云丹達吉林”,意為“夏瓊大乘功德興旺洲”。位于青海省化隆縣甫鄉南9.5公里處。南臨黃河,三面環山,寺后山崖形如展翅欲飛的鷲鳥,故稱“夏瓊寺”。
夏瓊寺創建者為宗喀巴的啟蒙老師頓珠仁欽,寺廟始建于1349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傳佛寺之一。夏瓊寺原為藏傳佛教噶當派寺院,后改屬格魯派。采用色拉寺學經教程,屬于色拉寺系統。該寺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創建者是宗喀巴大師的啟蒙老師曲結頓珠仁欽(1305-1385年)。早期建筑有大護法殿、大神殿等。1385年建頓珠仁欽之靈塔殿,后三世達賴及七世達賴先后賜金,磚砌靈塔改為鎏金銅塔,并鋪蓋塔殿金頂。1623年,該寺創建顯宗學院,1747年建成醫明學院,后于1802年改為時輪學院。1788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御題“法靜寺”,上書“大乘佛法昌盛”六個金字,并敕賜漢、藏、蒙、滿四文匾額一幅,一時聲名鵲起、風光無二。
在歷史上,該寺以戒律嚴格、名僧輩出聞名藏區。如七世達賴的經師阿旺卻丹(1677-1751年)、八世達賴的經師阿旺曲扎(1707-1778)、九世和十世達賴的經師阿旺年扎、第四十六任甘丹赤巴金巴嘉措等,都是出自夏瓊寺的高僧,因此,夏瓊寺一直影響巨大,受到青海、西藏及中央王朝的重視。清代,夏瓊寺有寺僧三千余人,大小活佛府邸(拉院)二十五座,德央倉、見斯倉、堪布倉和和夏瑪爾倉為該寺四大活佛系統。18世紀70年代后,歷輩卻卜藏活佛為該寺寺主。夏瓊寺屬寺曾有二十余座。
夏瓊寺的建筑情況怎么樣?
夏瓊寺自創建以來,先后修建了妙音菩薩殿、彌勒殿、金頂殿、阿底峽殿、金剛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薩殿、監河彌勒殿、山佛殿、護法神殿等十一個殿堂,構成了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筑群,整體建筑莊嚴大方,雄偉壯觀,布局井然,氣勢磅礴。
夏瓊寺原有大小建筑群27處,占地300多畝,有佛殿僧舍共2260多間,木式樓房26座,并有“文殊修行洞”、“彌勒望河”塑像等古跡,供有傳說用佛陀舍利和阿底峽尸骨裝藏的洛格夏惹觀音像、宗喀巴的鎏金銅像、金汁書寫的《甘珠爾》等法寶。1958年,該寺有僧人887人,僧房4131間,大經堂1座,則經堂2座,佛殿11座。1958年后,該寺為保留寺院,但大部分建筑遭拆毀,破壞殆盡。1963年寺院關閉。1980年批準開放,在夏日東、卻藏活佛等主持下重新整修,莊嚴氣象,于茲漸復。現主要建筑有大經堂、大雄寶殿、文殊殿、大金塔殿等,并開設有因明學院、密宗學院、時輪學院、毗廬遮那現證學院、醫明學院。大經堂氣勢宏偉,三副十分壯觀的雙扇大門,令人由然生出神圣之感。大金塔殿內的頓珠仁欽舍利亦重放靈光,接受海內外佛教徒的瞻禮膜拜。寺內現藏佛經千部以上,其中珍貴版本有《甘珠爾》、《丹珠爾》、《宗喀巴大師文集》等。
夏瓊寺所在絕嶺雄踞黃河北岸,勢若振翅鯤鵬,左倚尕吾山,右靠多爾福山,后托八寶山,俯瞰九曲黃河迂回盤旋,遠眺對岸坎布拉公園,東、西、南三面奇峰聳隆,寺廟危建于萬仞峰脊,險絕異常,絕壁頂建有一觀景亭,向北遠眺,沃野綿綿,煙雨空蒙,黃河如玉帶曲繞其間,令人不禁暗自吟誦: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