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是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在歷史的塵煙中,雖已不復存在,但其南傍南山,北臨渭水,崗巒起伏,泉源豐富,林木蓊郁,鳥獸翔集的盛景,在中國園林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園林史上融都城、宮苑、園林于一體的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
始建于秦擴建于漢
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時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阿房為朝宮,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這里提到的阿房,即眾所周知的阿房宮。
政治家、學者程大昌在他的《雍錄》一書中,對上林苑也作了頗有見地的表述:“秦之上林,其邊際所抵,難以詳究矣6水經》于宜春觀曰:此秦上林故地也。《史記》載上林所起曰: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則宜春、阿房皆秦苑故地也。”
到了漢朝初期,上林苑一度荒廢,直至漢武帝時才開始擴建,規模逐漸達到鼎盛。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命太中大夫吾丘壽王在今三橋鎮以南、終南山以北、周至以東、曲江池以西的范圍內,開始擴建上林苑,并有償征收這個范圍內民間的全部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內的各種景觀。后來,上林苑又進一步向東部和北部擴展,北部擴至渭河北,東部擴至浐、灞以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規模如此巨大的皇家園林,在建設之初受到了當時常侍郎東方朔“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的諫阻。歷經昭、宣二帝之后,到元帝時,因朝廷不堪重負而裁撤了管理上林苑的官員,同時把宜春苑所占的池、田發還給了貧民使用。成帝時,又將“三垂”(東、南、西三邊)的苑地劃給了平民。西漢末,王莽于地皇元年(公元20年)拆毀了上林苑中的十余處宮館,取其材瓦,營造了九處宗廟;接踵而來的又是王莽政權與赤眉義軍爭奪都城的戰火,使上林苑遭受了毀滅性的劫難。
自秦至西漢,這座輝煌的園林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存在了240多年。
中國歷史規模最大皇家園林
上林苑地跨長安、咸寧、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里,有霸、浐、涇、渭、灃、澇、鎬、潏八水出入其中。其中,灞、浐為東界,涇、渭為北界,灃、澇為西界,鎬、潏為南界。這八條河流的水流方向不同,且以各自的形態,環繞或交錯于上林苑之中。上林苑規模之宏大,是我國歷代皇家園林之最。
除此之外,上林苑內宮苑相連、水天縹緲,充分體現皇家園林的輝煌氣象。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置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筑,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臺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的扶荔宮,角抵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
在2011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上,一項最新考證結論證明,上林苑當時引種栽培植物多達2000余種,堪比現在的植物園。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于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太液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里,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三輔故事》記載:“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臺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如今,昆明池、豫章臺、龍首船等美景已難尋蹤跡,但是這些文字所勾畫的境況,仍然可以使人想見當年上林苑那不盡之華美。
現如今,各級文物考古部門發現、發掘的上林苑主要遺址有昆明池及其周圍的豫章觀、白楊觀、細柳觀和宣曲宮等,還有鼎湖延壽宮,并發現許多鑄錢、制陶作坊和磚瓦窯址,出土有“上林”“上林農官”瓦當及“上林”銘文的銅器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