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村,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多為黃沙覆蓋,發現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陶片。
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是目前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性質明確的大規模漢代農村類遺址,是漢代考古中的一次歷史性發現。
經過考古發掘和勘探,目前遺址內已有7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通過對其中4處庭院的發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頂、墻體、水井、廁所、池塘、農田、樹木等大量重要遺跡,并出土了一批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狀況的文物。
像著名的“龐貝古城”一樣,三楊莊遺址是因為突發災害而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的,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凝固”下來了,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農田及各類建筑的墻體等。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頂,保留著板瓦與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時的原狀,來不及搬走的生活實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鐵器等,得以在原地保留,為復原當時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生產狀況提供了難得一見的豐富實物。
三楊莊村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從三楊莊漢代遺址考古現場發現,緊鄰庭院四周,是排列整齊、高低相間的田壟遺跡,田壟為南北走向,田畝尚在耕作中,牛蹄印、車轍痕跡清晰可辨,還有大型的鐵犁。農田內的道路也是經過規劃的,可能源于井田制中的阡陌傳統。
以往人們對于漢代聚落的理解,是集中院落并且土地相連,一個村莊幾十戶人家。而三楊莊遺址發現的庭院,每個獨立,有小道相通,連接公共大路,戶與戶之間并不緊連,宅與宅隔田相望,中間都有農田毗地相隔,所以有“毗鄰”的說法。
《漢書·食貨志》載,西漢武帝時,任用趙過擔任搜粟都尉一職,推行“代田法”,發展農業。這一方法是把農田打成一道道的壟和溝,溝壟一年更換一次,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畝產量,這對后世的農業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做成的田壟正如書中記載的高一尺,深一尺,每年輪換種植,頭一年的壟溝,第二年經過培土成為壟背,所以稱為“歲代處”,即一年一換。這種耕作方法如今依然在某些地區使用。
另外,庭院內還出土了許多農具。主耕農具是鐵質鑄就的犁,犁頭寬7寸(合漢代度制一尺),與壟寬正相符合。據專家考證,漢代獎勵農耕,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力,小麥畝產近150公斤,一戶核心農家,即五口之家的耕地面積為六七十畝,還有很多土地可待開墾。三楊莊遺址雖然被洪水淹沒,其斷壁殘垣卻展現出一幅豐衣足食的美好畫面。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的理想生活,似乎在這里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