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福寺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始建于五代時期,后歷經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
開福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范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舍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
馬希范繼位后,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寺廟開創者保寧(一說真嚴)在此說法傳經,受到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達一千人。南楚亡國后,寺宇作為佛教活動場所一直留存下來。
整個宋代是開福寺比較興盛的時期。北宋初,出了一個擅長醫藥的著名和尚——洪蘊(936—1004),宋太祖趙匡胤召見過他,賜紫方袍,號廣利大師。北宋太平興國中,宋太宗趙光義詔求醫療經驗,洪蘊摘錄數十處藥方獻上。宋真宗咸平初年,洪蘊當了僧官,補右街首座,轉左街副僧錄。宋仁宗嘉祐年間,僧人紫河對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
宋徽宗時,開福寺的中興祖師道寧(?——1113)是從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獲悟。據其傳法世系,是南岳懷讓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道寧為開福寺住持,僧侶達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寧卒。與道寧同時,木工張詢在開福寺轉輪藏上雕刻了不少表現佛經故事的圖畫。
北宋末年,開福寺已經成為一個風景區,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蓮池、龍泉井、放生池、鴛鴦井、鳳咀洲、木魚嶺、拔楔亭、嘉宴堂、會春園、回步橋、舍茶亭、清泰橋、舍利塔、千僧鍋等十六景。
經元迄明,開福寺周圍風景;仍引起人們游覽的興趣。明代文人李冕,寫有題為《開福寺》五言律詩一首云:“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袍子猿歸洞,沖云鶴下汀,從容.坐采久,花落滿間庭。”
明代開福寺,經兩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僧人徹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干—1566),寺宇傾記,吉藩同當地士紳和老百姓又將它重建起來,明未又毀于兵火。
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沖云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閑庭”。
清代,開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順治十七年(1660)僧人佛國當住持時募修一次;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總兵卜世龍倡捐重建,巡撫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榮宗,知縣胡,壯生助修天王殿。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開福寺碑記》,這是開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藥,寺宇被焚,巡撫梁國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藥,引起火災,把后殿燒掉了,復為修葺。
嘉慶十一年(1806年),書法家朝葑為開福寺書山門對聯“紫微棲鳳,碧浪潛龍”。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海鵬題材“古開福寺”橫額,與韓書一并勒石。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闿運、寄禪、竺云等道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飲灑賦詩,一時傳為文壇盛事。次年,徐樹鈞撰有《長沙開福寺碑》,今存。光緒末年,著名詩僧竺云創辦湖南僧立師范學堂于寺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應日本佛教界人士邀請,率領門人筏喻、道香,東渡日本訪學參禪。
1949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于1952年重新修復了開福寺,以明真法師為住持。1965年,開福寺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福寺內保存的大量珍貴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蕩然無存。
自1980年3月起,開福寺又逐漸恢復。1983年初,開福寺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對外開放寺院。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開福寺為湖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現存建筑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整個寺院以明、清宮殿式建筑風格為主體。主體建筑南北朝向,寺前有山門,中軸線上佛殿共分三進,前為三圣殿(彌勒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毗盧殿;東邊廂房從前至后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藏經樓;西邊廂房有講堂、禪堂、營舊寮等,還有不少附屬建筑物。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焰口”是在中國流傳很廣的一種佛教儀式。“焰口”儀式中所用的音樂結構龐大嚴整,是一種融“贊、偈、咒、器樂”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具有一定情節性的佛樂套曲。開福寺焰口儀式的不同之處在于突破了佛教中“出家女性不能參與放焰口”的慣例,除了金剛上師以外的角色,都允許比丘尼在儀式中擔任。
開福寺是長沙人最喜愛的一座千年古寺至今仍然香火鼎盛,民間流傳開福寺數羅漢最靈,即以寺中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后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