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區有一處中國“最神秘”的頂級賓館,它就是釣魚臺國賓館。釣魚臺國賓館坐落于中國北京海淀區玉淵潭東側,于1959年國慶前夕建成,是我國國家領導人進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更是國家接待各國元首和重要客人的超星級賓館。
在成為國賓館之前,釣魚臺也是個有故事的地方。為何叫釣魚臺,是不是真有人在此釣過魚呢?金代章宗皇帝(西元1190年至1208年)完顏璟曾在此筑臺垂釣,“釣魚臺”因而得名,迄今已有800余年。至清代,乾隆皇帝(西元1736年至1795年)敕命疏浚玉淵潭并在此興建行宮,收為皇家園林。
一、釣魚臺國賓館的前身
明萬歷年以后,釣魚臺備受皇親國戚的青睞,在此建了很多京郊別墅,成了“五星級的高端度假村”。
1774年,最愛游山玩水且永不疲倦的乾隆皇帝在釣魚臺大興土木,建造了養源齋、同樂宮、望海樓等樓閣。他親自為每座亭、臺、樓、閣親筆題寫了匾額。如今西側翁門上壁,仍嵌著乾隆御書的“釣魚臺”三個字。
乾隆以后的兩代帝王,每逢從圓明園出發到天壇祭祀,或者出紫禁城去西陵祭奠,都要在這里“打尖”用膳。
道光以后,國事衰微,皇帝連祭奠都顧不上了,釣魚臺也漸漸荒廢。末代皇帝溥儀把這座園子稍作修補,當禮物送給了自己的老師陳寶琛。
昔日的皇家園林,隨著歷代帝王的興衰勝敗,也歷盡人間滄桑,時荒時葺。
二、釣魚臺國賓館的今生
到了近現代,新中國成立以后,釣魚臺的歷史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而存在。
釣魚臺國賓館有十幾棟樓房,樓房從釣魚臺東門北邊,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編號,各樓從中心湖南側起始,沿逆時針方向,由“一號樓”編號至“十八號樓”,其中為尊重外國習慣,不設“十三號樓”;而為尊重中國傳統,以“芳菲苑”替代“十七號樓”稱呼,以“八方苑”替代“四號樓”稱呼。上世紀80年代,經過重新規劃安排,18號樓成為最高規格的元首級接待樓。元首以下的貴賓,一般安排在5號樓、6號樓、7號樓,這幾棟樓的規格大致相同。
1966年初,彭真(時任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組長)曾在這里組織寫作班子起草《二月提綱》。文革時成為中央文革小組的辦公地點(14號樓、16號樓),而康生(8號樓)、陳伯達(15號樓)、江青(先8號樓,后11號樓)、張春橋、姚文元(9號樓)、關鋒也都集中住在這里,于是它就成了中央文革領導小組成員辦公、生活二合一的駐地。
眾多的賓館樓中,以12號、18號樓最突出,因為這是專門接待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領袖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便是住在18號樓。而12號樓,近年來接待過二十多位外國首腦,里根總統訪華期間,也曾于此下榻。因此,這幢樓被人們戲稱為“元首樓”。
為了營造風格獨特的園林建筑,釣魚臺國賓館種植栽培了4萬株花木,300棵油松,數百株櫻桃、白玉蘭、牡丹、紫羅蘭等。設計師還把玉淵潭的湖水引入,形成四處人工湖,處處鳥語花香。
釣魚臺國賓館從建館之初就注意收集有文物價值的明清書畫、瓷器及傳統家具,并不斷得到收藏家和當代著名書畫家的捐贈。目前,賓館珍藏及陳列的古玩、字畫、家具已達數千件。
三、結語
從金代的郊游勝地、清代的皇家行宮,到新中國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釣魚臺已在歷史變遷中,走過八百年的歲月崢嶸。
它就像北京的一種特殊符號,莊嚴又神秘。
即使從來沒有進去過,也成為記憶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