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古鎮,是山水織金靈魂的棲歇之地,是夢里遂愿皈依的地方,是高原上濃縮的江南水鄉。平遠古鎮,應時而生,集山水之精華,聚天地之靈氣。天時、地利、人和交匯于一體,風景、名勝、典故布滿一身。
鐘靈毓秀的織金,因豐富的地下水形成上百口井泉噴涌而出,使織金在山水相依的詩性意境里,充滿靈秀與靈氣。而平遠古鎮的成功打造,在恢復古平遠州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注入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筑創新的設計理念,將消失于歷史煙塵的煙雨樓臺、山亭水榭、雕花廊閣、荷塘垂柳、廟宇道觀、石拱橋等等古建筑星羅棋布布局在古鎮里,依托被國務院命名為“織金古建筑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魚山、隆興寺,以及織金古城東側的三潭滾月、神龍蟄影、金鐘撲地、海螺朝天、穿洞流云等一線得天獨厚的歷史景點,依山傍水,新舊合璧,古今交融,形成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景的宏大景觀。
古人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實,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牽動人心的故事,平遠古鎮正是用潺潺流水詮釋著這片土地輝煌的過往,盡管其剛剛羞羞答答揭開面紗,立即成為貴州高原上一道江南水鄉的靚麗倩影,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與風物水墨杰作。
平遠古鎮濃縮了織金山水和古典建筑群,以水建居、臨河筑屋的格局,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里,讓人穿過厚重的歷史城門,牽著溪流走進軒榭廊橋,聽流泉飛瀑,賞荷塘花影風情萬種。沿著修竹掩映的茅廬小院款款前行,只見一位浣花女倚靠著小橋,凝目靜思,倒影于水面楚楚動人的身影,用一種等待的姿態,靜盼邂逅一場風花雪月的浪漫。
行走在古樸粗陋的青石板道上,仿佛穿越今古憂思的時光隧道,走入平遠悠長的歷史往事。生生不息,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一撥又一撥的古平遠人在塵世的歲月中流淌,似乎都古鎮得以見證。遙想登春門外,古人以道家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命名的賓興洞,那個呂祖仙蹤的畫像,在峽谷的峭壁上栩栩生輝。驅魔除怪、拯救織金的神話傳說,從涼漿河里流進三潭滾月,從古鎮流進織金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引以為自豪的談資。城門內被稱為金鐘撲地的小山一側,一排別致的農家小院取名優雅,青蓮舍、竹韻舍,伴水舍等,它們半隱半現在茂密的竹林之間,有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玄理,透出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財神山的流泉飛瀑,匯聚成財神廣場前怪石嶙峋的碧水青潭,宛如一個不大不小的聚寶盆,一條粗拙不規則的水上踏步曲徑通幽,平緩地從怪石嶙峋的聚寶盆之間穿過,去尋找中國人風水哲學里的富貴;山環水繞的濕地花溪,花香四溢,垂柳依依。
數十座造型古樸的石拱橋,在彎彎曲曲的河流上弓著脊梁,承載著人來人往。橋名文化底蘊典雅,煙雨橋、丁公橋、凝香橋、涼漿橋、仙蹤橋、卷云橋、賓興橋、東升橋、歸園橋、玄真橋、夫子橋、映月橋、玉潭橋、世隱橋、千度橋、遇龍橋……形成平遠古鎮小橋流水的眾多人文景觀。每座橋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等待你去慢慢品讀。拱橋倒影水中,水里的半彎圓弧,與水面上的半彎圓弧形成一個圓形的整體,猶如一只只秀美的眼睛,窺探情侶間的親熱舉動,傾聽溫情綿綿的竊竊私語。從橋上走過的人們,也從水中倒立著走過。
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人們仿佛邂逅了一次前世今生的夢境。臨水而建的涼亭水榭、長廊,名字富含詩意:涼漿亭、聽風亭、荷風亭、花香亭等等,以及香遠榭、益清榭、翰墨軒、春秋軒等,濃郁著唐詩宋詞般的韻味。古色古香的廊亭臨水美人靠,讓人遐想到歲月煙雨里,一位風姿婉約的女子,手執絹絲團扇,羞媚的風姿使人無限憐愛,陶醉了多少游人騷客的相思夢。
古鎮的湖泊河流里雖然沒有江南的烏篷船,也沒有吳儂軟語的溫婉唱詞,氤氳陣陣的蓮葉荷塘中,煙雨橋上那道身穿大紅旗袍的雋秀倩影,秀發隨風飄逸,撐著油紙傘凝目遠方,卻是古鎮詩意江南最為絢麗的點睛之處。正如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筆下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使人魂牽夢繞的一幅生動畫面,在小橋流水間,定格成別人鏡頭和畫夾里永恒的風景。
古平遠城東南西北及小東門的五大城門,永安門,毓秀門,迎旭門,登春門,來爽門,還原了歷史韻味的同時,更加莊重大氣。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靈秀織金山水里,走出了晚清名臣丁寶楨、岐黃圣手王希仲、地質學家丁道衡、抗戰將領程鵬、中宣部長朱厚澤等政界與學界的精英人物,為人杰地靈的織金歷史增添了一筆厚重的風景。安靜的禪修院、厚重的平遠樓、孔圣先師的文廟、織金飯店等建筑物,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砂陶工藝一條街的東山腳下錯落排列開去,一幅美麗而神秘的山、水、古城畫卷,半城山色半城湖。城中溪流縱橫,小橋流水人家,既有江南水鄉的意境,又具織金本土韻味特色,真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起鄉愁”的地方。
走在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古鎮里,賞著荷塘月色,國人崇尚的儒家的敬、佛家的凈、道家的靜三教文化元素,在冥冥之中會悄然融入內心深處,使人平添幾分虔誠與敬畏,讓躁動不安的靈魂,在宗教的思想內涵中得到進一步凈化和清修,洗滌鉛華,歸于寧靜。
在月華如水的夜晚,在東寺晚鐘漸漸飄散的余音里,拱橋弓起脊梁,馱起三潭滾月兩岸行走的過往,馱起腳步匆匆的牛郎,從七夕走過江南水鄉。古鎮一個華麗變身,華燈綻放,天上的繁星與古鎮的燈火相輝映,湖泊河流通明,明月高懸在天上,在三潭里滾動,整個古鎮都沉浸于流光溢彩的古老夢境之中。
荷塘月色中的煙雨橋上,游人的鞋跟輕輕叩擊古樸的青石板,優雅從容,細品慢生活的古鎮時光,樓臺恍似游仙夢,恰如春江花月夜,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刻,邀幾個友人登上迎旭門城樓,用紫砂茶具泡一壺青輝月色,倚窗而坐,看流星滑落進蛙聲陣陣的池塘,在靜謐的縫隙里憑欄遠眺,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那個時代的縮影,古樸倒成了這個時代的一種審美時尚。
站在迎旭門城樓上,握一支笨拙的瘦筆,寫不盡古鎮的底蘊內涵,道不出內心深處的無限感嘆,只憑身臨其境的感官驚艷,在五萬多平方米的水域之間,蜻蜓點水般觸摸古鎮詩情畫意的樓臺煙雨、小橋流水的滄桑歲月;在雕欄畫棟里,撿拾幾個浸透歲月煙塵的文字,裝裱自己的心窗;剪一節煙霞橋畔雨后的彩虹,打造成一條連接鄉愁的項鏈,掛在夢里情人的脖子上,不負此生的遇見。從此,守一段唯美的情感,遇一人白首,擇古鎮終老。在浮想聯翩的思緒里,渴望夢中的緣分隨著蟬鳴蛙聲珊珊而至,在東山以東,魚山以南,收回放牧已久的思念,許你一世繾綣,枕著古鎮的溫柔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