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寧海縣有一座極具文化古韻的小鎮(zhèn),它就是歷來有“江南第一儒鎮(zhèn)”之稱的前童古鎮(zhèn)。前童古鎮(zhèn)人文底蘊深厚,是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素有“活著的民俗博物館”美譽,“五匠”文化歷史悠遠,“元宵行會”享譽海內(nèi)外,已入選第四批國家非遺名錄。
前童古鎮(zhèn)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自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官居迪功郎的始遷祖童潢,在一次游歷中偶然發(fā)現(xiàn)這塊“山環(huán)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于是舉家從臺州的黃巖遷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名叫前童。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經(jīng)將前童古鎮(zhèn)作為他那著名游記的開篇,“癸丑之三月晦(公歷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
前童古鎮(zhèn)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的歷史古建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
1、童氏宗祠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代大儒方孝孺親自參與與設計了這個宗祠,所以西廂曾是方效儒祠。童氏宗祠總平面布局由南向北分別為正門、戲臺及天井。而東西二廂和正廳是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正廳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格,它的通進深8.4米,通面寬13.5米,共三間二弄。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結(jié)構(gòu)的木架、蠶臥型雀替、圓礎型的柱礎、五鳳樓狀的戲臺,在全國也很罕見。廳內(nèi)32根大圓柱,好比32顆棋子,隱含全局一盤棋之意。西廂腳樓的四柱成八字形散開,上小下大,四角有下垂的擋風板,洗去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風格,被專家贊為國內(nèi)罕見的構(gòu)造。其實,這種建筑風格始于南北朝,興盛于隋唐,因為這里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所以至今還有留存。
2、明經(jīng)堂
道光年間,天井鋪有“獅子滾繡球”圖案,故又稱“獅子名堂”。大門上懸掛著道光皇帝親賜,浙江省學政所立“明經(jīng)”匾額。檐廊月梁為“海馬虹梁”,餅雕刻有“梅花藏龍”圖案、屋脊中間堆塑的太極雙魚,門開雀替雕刻的“八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文化的有機融合。
3、群峰簮芴
建于清乾隆年間,馬頭墻上分別塑有“群峰簮芴”、“清流映帶”字樣,體現(xiàn)此宅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院內(nèi)閣子木窗雕有不同含義的圖案,充滿了主人的希望。宅名的由來及各種精致浮雕木刻是前童深厚的耕讀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4、職思其居
職思其居又稱“小橋流水”宅,建于清嘉慶年間,其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形制充分顯示出這棟臺式居民的特征,滲透著濃厚的儒家文化思想。天井用黑卵石鋪就的梅花鹿圖案,寓意福、祿、壽、禧,旁邊沿道鋪有連環(huán)銅錢,象征“金錢鋪地”。壁上貼有歷代主人中舉捷報。此宅后裔人才輩出,清末民初,除了四個縣令。1905年創(chuàng)辦塔山啟蒙學堂,為前童建校之始,是典型的“書香門第”。
5、民俗博物館
民俗博物館館址本為童保暄叔父之宅,也即請方孝孺來前童講學的童氏七世祖童伯禮舊宅。辦館前作當?shù)氐募Z倉,現(xiàn)在成為了精神食量的寶庫——第一個浙江村辦省級民俗博物館。面積880平方米,陳列著前童古村歷史沿革,社會變遷發(fā)展史,村民原始生活用品,農(nóng)業(yè)、農(nóng)耕用具和工業(yè)工具,民間工藝品等物品,是一出古鎮(zhèn)民俗文化綿延不息的殿堂。
館中陳列著許多關(guān)于孩子出生和女兒嫁妝的實物圖片,能看出古代人在設計一些程序上都是精巧和細致,他們是在很認真的生活,把生活當做一種政治、一種藝術(shù)一樣地生活,孩子出生之后的種種程序,女兒嫁妝的分門別類,讓人都感到生活的飽滿與豐潤。
前童古鎮(zhèn)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自明代中葉以來,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就會熱鬧起來,還有鄰近的柵下、下葉等村的田戶都從四面八方出集攏來,鑼聲鼓聲,響徹云霄,傳遍山野田園。還有各種民間藝術(shù),體現(xiàn)了古老的傳承。
走進前童古鎮(zhèn),似乎能讓你忘記塵世的紛爭與繁雜。水渠縱橫的小巷,潺潺流水從每家每戶門前流過,生活顯得那么自在、閑適,這里曲徑通幽,巷道繁多,一不小心你就會迷路,甚至不知所向。
細細走訪每一條街道,體驗前童先祖布道的智慧,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探尋。前童建村踐行“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學思想,每一幢建筑都與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以此實現(xiàn)整個村莊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機結(jié)合。鎮(zhèn)內(nèi)建筑密集,街道狹小,但是正好可供行人通過,恰到好處。屋基大多因地制宜選用大卵石壘成,街徑為小卵石鋪就,這是前童人為節(jié)約成本而采取的極具智慧的一種設計。
這些住宅為一代代的前童人遮風避雨,給前童人帶來了多少家的溫馨。一棟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看似平淡無奇,但前人付出了無數(shù)艱辛。那一磚一瓦的背后,是一縷縷輕悠悠的古韻悠長,也是一個個沉甸甸的滄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