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的通知》,將127個行政建制鎮認定為“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8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公布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的通知》,將276個行政建制鎮認定為“全國特色小鎮”。
2019年4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根據會上數據,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國上下聯動淘汰整改了419個"問題小鎮,包括了:省級特色小鎮70個,市級特色小鎮174個、政府創建名單外市場主體自行命名特色小鎮141個、體育總局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34個。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特色小城鎮數量403個,省級特色小鎮數量為996個。
旅游型特色小鎮占較大比例
特色小鎮的類型主要有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游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
從第一、二批特色小鎮名單來看,旅游發展型的特色小鎮數量最多,為144個,占比為35.7%,其次為工業發展型特色小鎮,數量為94個,占比為23.3%。
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引入社會資本合作開發將成主流
根據已經初步建成,運營的特色小鎮所需投資建設資金規模來看,平均一個特色小鎮投資額約為50億元左右,規模較小的約為10億,而較大則可達100億以上。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將培育成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鎮,其產生投資規模將達到5萬億左右。
由于特色小鎮建設所需資金規模大,融資時間長,資金占用時間由幾年到幾十年不等,大大加大了建設融資難度。近年來隨著地方債務增加以及特色小鎮建設監管趨嚴,單靠政府融資杯水車薪,尋求社會資本合作開發建設將成未來主流。
破除城鄉二元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目前,國內對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仍處于探索驗證階段,很多方面仍需要引導和規范,隨著實踐深入,未來特色小鎮建設將呈現以下幾大發展趨勢:
——邁入高附加值發展之路
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地方產業的升級轉變,一些發達地區的產業特色小鎮,已經踏入高附加值產業特色小鎮的門欄,發達地區的產業特色小鎮具有長時間的產業發展傳承,在全國乃至國外市場上占據著相當大的份額,建立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小鎮具有先天優勢。
——破除城鄉二元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有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發揮產業輻射作用,促進當地公共交通改善、產業升級、水電氣等公共設施資源及公共服務功能的建設和完善。
——建設模式多元化,PPP模式解決融資難問題
以PPP模式切入特色小鎮建設開發,有利于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同時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小鎮開發建設,提高建設效率。特色小鎮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政府公益性項目,是一個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平臺。定位準確、運作科學、機制合理的特色小鎮,它未來產生的價值,可以滿足社會資本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