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熱門古鎮變得擁擠,小鎮逐漸被熱捧,從云南的沙溪、束河,到江南的同里、烏鎮,和一些鄉村地區,都承載桃花源式的理想。很多都市白領離開北上廣,來到某個古城或小鎮,投下不菲資金營造一家客棧,既以此為家,亦以此為業。






在文旅特色小鎮里,民宿已扮演著其產業鏈條當中的標配角色。甚至有些特色小鎮,其最核心產品與亮點就是民宿,亦即所謂的“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鎮”。

文旅小鎮價值實現的產品載體
文旅特色小鎮,將特色文旅作為小鎮的主導產業,在小鎮之內培育集納“吃住行游購娛”在內的多種多樣的旅游元素,構建旅游產業鏈。而其中,吃、住、購等多個旅游元素的落地,都和民宿有著莫大關系。
最顯而易見的是“住”——這也是民宿的核心功能,一旦游客住下來,也就很容易向餐飲、購物等環節延伸。民宿超越了簡單的居住空間概念,而是成為一個特色的生活場景,只要這個場景具有足夠的特色,那么其中的每一個細節,也都會具有可感知體驗、可銷售的屬性。
在中國文旅特色小鎮地建設中,民宿幾乎已經被當成了標配。
例如,深圳華僑城正在“文化+旅游+城鎮化”戰略下,在全國多地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公開報道指出,華僑城擬投資超千億元,在四川打造天回、安仁、黃龍溪三大文旅特色小鎮,其中都涉及到了民宿的打造。華僑城的另一個焦點項目是位于深圳北部的甘坑小鎮,公開信息顯示,甘坑小鎮“將規劃文學部落、特色商業街區、民宿酒店、文獻館、美術館、書店、特色影院劇場、虛擬現實體驗中心等。”

小空間里的大平臺價值
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絕不缺乏大量絕美的鄉鎮和鄉村。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歷史人文,中國的鄉土地區擁有最具旅游價值的資源。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曾經看似遙遠的鄉鎮、鄉村,帶著美好的質樸純真,越來越多地回到大眾視野。
比如廣東開平、臺山一帶的鄉村碉樓,原來更多地是為地理、建筑愛好者們所知,但借助電影《讓子彈飛》的大賣,以及后來晉升世界非遺,已經讓其遐邇聞名。

鄉村碉樓借助電影《讓子彈飛》走向全國
事實上,很多特色小鎮的建設,其“特色”便是來自對鄉村地區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利用。
鄉鎮鄉村地區的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尤其是特色建筑資源,天然適合民宿的建設。反過來,民宿的建設,為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的旅游利用和有效保護,提供了一個有效和便利的入口。很多鄉村、鄉鎮的旅游發展滯后,很多老建筑沒有機會(村民們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改造成民宿,很多人對村落里的建筑遺產認知不足,紛紛拆除改建起磚塊水泥建筑。
鳳凰沱江邊的吊腳樓,正是通過民宿的開發利用,使得這種傳統的、獨特的建筑風格的價值——包括商業價值——被凸顯了出來,才有可能保存至今。
回到廣東開平的例子,這個地方的碉樓的保護和利用現狀也是堪憂的。一方面,已開發項目,嚴重依賴于門票經濟、農家樂等簡單的模式。另一方面,大量不處在景點景區之內、散落于鄉村大地的碉樓,卻年久失修、荒廢不用,形成對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

包括開平的赤坎鎮,雖然具有的歷史底蘊,也是不少影視作品的取景地,擁有著這么多特色老建筑,但在小鎮里連一家民宿都找不到,游客只能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層面,很難深入到旅居體驗的層次,為此,也讓這個小鎮錯失了更多的旅游商機。目前,赤坎小鎮已納入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之中,相信未來赤坎小鎮的旅游業態會不斷豐富和升級,而民宿必將是其旅游產業鏈構建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通過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活鏈條的整合,民宿能夠提供住宿、餐飲、文創產品銷售、在地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和價值。民宿既是實現特色小鎮旅游價值的重要產品載體,也是特色小鎮進行“特色”塑造的一個重要來源,更是特色小鎮進行城鎮化、文旅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
民宿能夠提供住宿、餐飲、文創產品銷售、在地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
外來的工商資本、運營經驗、管理人才進入民宿,本地的土地、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和資本也被激活,本地人實現了當地就業,包括帶動大量外出務工青年的返鄉就業和創業,進而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跨越民宿的幾個誤區
隨著民宿的火熱,多元投資主體相繼入場。投資者們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立場,擴展了民宿的涵蓋面。民宿越來越成為消費熱點,很多原來的酒店,也希望從中“借勢”。這些都導致了民宿概念的過度泛化。所以從寬泛的概念看,民宿的面目正逐漸變得模糊不清。
這種概念的泛化,顯然不利于本真意義上的民宿成長。那些真正能凸顯區域文化特性、主人品味的“小而美”的民宿,很可能在紛繁復雜的競爭局面里,又一次淹沒無聞了。隨著民宿數量的不斷增多,民宿的經營利潤也正被逐步地壓縮,行業的變局已經開始了。對新興的特色小鎮來說,其民宿打造,從一開始就必須認真對待民宿的本真概念,并致力于打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宿產品。

民宿應該兼具有兩種屬性:
其一,民宿一定是非標準化的空間產品。
其二,民宿必需有真正意義的“主人”。
民宿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其“非標”性質,人們希望通過民宿感受到當地獨有的人文,富有特色的鄉土氣息,所以就要避免程式化。民宿需要創意、創新、產業融合,也需強調對于文化的體驗,尤其是對鮮活的在地文化的體驗。在民宿的經營中不能簡單的復制成功案例,而需要經營者結合自身所長,充分融合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優勢。臺灣地區民宿發展中強調的“在地、文創、古早味”,凸顯的是在地文化在民宿建設運營中的價值。
只有以民宿的主人作為媒介,才能營造出真正的人情味,才能讓在地的文化變得更地道、更可知可感。而民宿的主人,可能是民宿房屋住所的擁有者,可能是當地的原住民,可能是租賃經營的投資者,也可能是眾創眾籌的創客者,還有可能是熱愛鄉村生活的藝術家。需要強調的是,民宿的“主人”,離不開專業的管理服務培訓,但也絕非酒店式的管理培訓所能替代。
總而言之,在當下的中國,民宿的發展與特色小鎮的發展有著紛繁的交織。特色小鎮的民宿建設,需要將社區營造、文化融合、生活體驗、特色服務等深度結合。反過來,民宿的建設,也將是文旅特色小鎮在社區營造、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

民宿的與眾不同可以帶來驚喜
那些真正能凸顯區域文化特性、主人品味的“小而美”的民宿,很可能在紛繁復雜的競爭局面里,又一次淹沒無聞了。
隨著民宿數量的不斷增多,民宿的經營利潤也正被逐步地壓縮,行業的變局已經開始了。對新興的特色小鎮來說,其民宿打造,從一開始就必須認真對待民宿的本真概念,并致力于打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宿產品。
總而言之,在當下的中國,民宿的發展與特色小鎮的發展有著紛繁的交織。特色小鎮的民宿建設,需要將社區營造、文化融合、生活體驗、特色服務等深度結合。反過來,民宿的建設,也將是文旅特色小鎮在社區營造、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文章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