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有一座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名曰木瀆古鎮。“木瀆”這一叫法,在江南水鄉并不多見,它的起因竟然是因為古時候成排成列的木材,塞滿了古鎮周邊的河浜,所以外界便稱這一地方為“木瀆”。木瀆古鎮地處長江三角洲,蘇、錫、常經濟開發區和上海經濟區大都市圈內。全鎮東西最大距離7.3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8.9公里,面積34.50平方公里。
說起這座與蘇州城同齡的木瀆古鎮歷史那就很有意思了。
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向吳國進貢大量的巨木奇石,讓吳王大興土木,耗盡國力和民力。吳王夫差又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由于工程浩大,舉世矚目,數萬工匠從四方云集而來,越國進貢的木材也泛江過海,從水路源源運到靈巖山下,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于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
運木的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清朝時期,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來到木瀆,因船體寬大,故命令兩岸大量人力用繩將船拉進木瀆,經過的河道就為此河道。
到了清朝,這又變成了乾隆皇帝六次棄舟登岸的地方。他曾在這里與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說。
據了解,公元1751年的春,清朝的乾隆第一次來到木瀆,當他乘坐的龍船抵達古鎮山塘街的碼頭時,一登岸,便被古鎮的秀美所打動,于是寫下了一首盛贊木瀆的詩作:平樓春日駐姑蘇,為問民風豈自娛。艷舞新歌翻覺鬧。老扶幼摯遠物趨,周咨歲計云秋有,旋察官方道弊無,入耳信疑還個半,可誠萬眾慶恬愉。
此后,乾隆皇帝五次來到木瀆古鎮,可以看出他當年對木瀆還是很偏愛的。
木瀆古鎮景點屬嚴家花園最出名了。嚴家花園最早是乾隆皇帝的老師、中國最長壽詩人沈德潛的故居,后歸木瀆首富嚴國馨所有,故稱嚴家花園。現代建筑學家劉敦楨、梁思成等人數次考察此園,倍加推崇,稱其為蘇州園林之“翹楚”。
整個花園分春、夏、秋、冬四個景區。
花園門口不遠處是御馬頭,乾隆親自題書御碼頭,御碼頭碑亭,據說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都去了木瀆,乾隆的御舟是經過運河,轉胥江再折入香溪的,并在御碼頭舍舟登岸入住虹飲山房的。當地官員為紀念乾隆到木瀆,設立此處為御碼頭。
下來就是明月古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由僧明智所創,明洪武初歸并普賢寺,清代重修,“文革”中遭毀,1993年再次修復開放。
另外一個很出名的景點是虹飲山房,虹飲山房位于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著名的一座園林。當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到木瀆的時,必到虹飲山房,在這里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當地又稱其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地處水鄉澤國的木瀆古鎮,河流上的橋梁,也是其一大特色。在橫貫古鎮的香溪河上,有一座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永安橋”,它建于明代的弘治11年(公元1498年),橋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橋洞內能并排行駛兩條搖櫓船,是從前古鎮的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人們進出古鎮,或從橋面步行而過,或從橋下穿洞而過。
在蘇州的周莊古鎮、同里古鎮的盛名之下,木瀆古鎮也確實很難高調起來,因而前去旅行的人并不算多。只是作為主景區免費的古鎮,木瀆古鎮還是有它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