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鎮一般指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這四個城鎮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
對研究中國建筑,歷史,人口,風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古鎮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和規劃思想。是顯示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名鎮。
湖北漢口鎮
漢口鎮(湖北),即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漢口得名于地處漢江之口,漢口的發展,始于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后鐵路運輸發展,水陸并運,因處于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系方便。漢口與北京、佛山、蘇州并稱為“天下四聚”。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于武漢市北的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
廣東佛山鎮
佛山鎮,今廣東省的佛山市,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2],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鎮。今為我國四大絲織業中心之一。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制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并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并稱為“天下四聚”。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山從南海縣分出,設“佛山直隸廳”,直隸廣州府。雍正十二年,改設廣州府同知于佛山,為廣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屬于南海縣。
江西景德鎮
景德鎮(江西),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名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于世,東晉末年開始生產瓷器,已有1600多年歷史。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不靠水運起家的城鎮。英國的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3000座窯,《浮梁縣志》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記錄了當年景德鎮的盛況,嘉慶年全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景德鎮GDP610萬兩,其中民窯就有600萬兩,足以證明景德鎮當年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于世。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河南朱仙鎮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的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南20公里處。相傳戰國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莊,故名朱仙鎮。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過人,被信陵君聘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信陵君的蓋世英名也是與他發現和任用朱亥分不開的。朱仙鎮的全盛時期是明末清初。當時全鎮面積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萬,民商四萬多戶。鎮內街道縱橫、百貨云集。賈魯河將全鎮分為東鎮和西鎮。明清兩代東鎮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黃河決溢,鎮中屢遭水患,東鎮地勢較低,商賈多由東鎮移至西鎮。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岳飛曾在這里大敗金兵,取得朱仙鎮大捷。岳飛曾有以五百精騎大破十萬金兵的壯舉,金兀術也不得不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span>
以上就是古建中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四大古鎮的相關信息,以及各個古鎮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