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皇家園林被譽為“文人寫意山水園”,最具人文氣息的當屬匾額楹聯。文辭雋永的聯對,配以精妙的書法,往往直擊人心,令人一唱三嘆,徘徊不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拙政園,以匾額楹聯為文化向導,領略蘇州園林的人文之美。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名“拙政”,取自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園主自嘲不善在官場中周旋,只能效法五柳先生陶淵明“守拙歸田園”,在院中澆花種菜,以此安身立命,保心境寧謐。
蘭雪堂
蘭雪堂是拙政園東部的主廳,為入園游賞的第一景。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堂內除了花幾,琴桌等家具外,還有四塊大理石屏,顯出江南文人園林主要廳堂的莊重和典雅。
“蘭雪”取自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句,言似蘭之幽香、如雪之潔白,也寓指園主道德品行之超凡脫俗。
此地是歸田故址,當日朋儔高會、詩酒留連,猶余一樹瓊瑤,想見舊時月色
斯園乃吳下名區,于今花木扶疏、樓臺掩映,試看萬方裙屐,盡占盛世春光
此聯系新撰書的楹聯。出句即景發思古之幽情,寫堂屋興衰之史,曾經的“歸田園居”高朋滿座,文人們以詩酒會友,南宋詞人姜夔曾在《暗香》中寫:“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想見“舊時明月”,也是想念曾經的詩意生活,意境優美。聯語對句詠故園新貌。解放前,故園曾一度荒蕪,解放后經逐年整修,面貌一新,引來游侶如云,在盛世中飽覽春光無限。全聯懷古詠今,切合故園本事,又富有新的時代氣息。
秫香館
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筑,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48幅,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落地長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
“秫”,本指高粱之黏者,此指稻谷。“柴門臨水稻花香”,此處以前墻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
此地秫花多說部,曹雪芹記“稻香村”,虛構豈能奪席。
四時園景好詩家,范成大有《雜興》作,高吟如導先聲。
上聯先用曹雪芹《紅樓夢》中描寫的“稻香村”之景作映襯,一畦春韭、十里稻花的“稻香村”雖美,但總有“人力穿鑿扭捏而成”的遺憾。下聯寫秫香館四季之美景,用范成大“塵居何似山居樂,秫米新來紫入城”詩句作比況,優美意境引人入勝,給人以無限美的聯想。
遠香堂
“遠香”取自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香遠益清”。周敦頤稱蓮為花中君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用香遠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聲名遠揚。遠香堂北面平臺寬敞,下有池水。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在堂中賞荷,正是“花常留待賞,香是遠來清”。
遠香堂四面皆佳景,是文人墨客游園的必到之處,因此題對楹聯等文化景致很是集中,原先廳堂四面均懸有聯,除了檐柱(外柱),步柱(內柱)也有聯,如南步柱的聯文為:“建業報襄,臨淮總榷,數年間大江屢渡,滄海曾經,更持節南來,息勞勞宦轍,探勝尋幽,良會幾忘新拙政;蛇門遙接,鶴市旁連,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疊,當憑軒北望,與袞袞群公,開尊合坐,名園且作故鄉看”。
此聯是拙政園最長的楹聯,共80字,題于清光緒年間。作者在出句中敘述了自己仕途勞碌,雖幾渡長江,然只能在奉命南下中才有機會探勝尋幽,以致流連忘返,幾乎忘了仕途拙政,聯語中寫園中勝景,佳木疊峰,與往來群公一起飲酒取樂,把名園作故鄉,大有“只和江南老”之意。
得真亭
得真亭在小滄浪水院西北。這里原有四棵檜柏為幄,《荀子》曰:“至于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晉左思亦有詩云“竹柏得其真”,當年園主借松柏以自喻清高。亭正中,懸有一面大鏡,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鏡中,頗有“鏡里云山若畫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于鏡中得之。
該聯由康有為所書,意在歌頌松柏之堅貞。上聯取意漢劉楨《贈從弟》詩:“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對句中的“金石”常用來形容友誼深厚、如金石之堅固的朋友。阮籍《詠懷詩》:“如何金石之交,一旦更離傷。”作者以此聯啟迪人們應當像松柏那樣,始終保持堅貞的本性,決不因遭受打擊迫害而改變。
留聽閣
留聽閣是一個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陸游《枕上聞急雨》詩云:“枕上雨聲如許寄,殘荷叢竹更催詩。”在園林中,將自然界最富自然意境的聲音納入觀賞范圍,自有一種天然妙趣。
紅樓夢中林黛玉曾說最不喜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其實李商隱的原句是“秋陰不散霞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曹雪芹卻把“枯荷”改成了“殘荷”,較之枯荷的毫無生機,殘荷還殘留著一絲生命之力,恰如體弱多病的林黛玉,卻比誰都執著于對愛情的渴望和向往,在深秋寂靜的雨夜,聽那些即將枯去的殘荷奏響生命最后的樂章。
與誰同坐軒
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觀,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斷。
軒名取意自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詞:“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與誰同坐”,一句反問,撥動了游客的心琴。誰能與我同伴,相聚歲歲年年。與我一道聆聽山水共響,一道眺望入畫美景的知音何在,是身邊的你,還是清風明月呢?真是令人惆悵。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無私
此聯節自杜甫《后游》,“寺憶新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喧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作者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極富人情味。聯語喚起人們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召喚人們去盡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賞自然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荷風四面亭
荷風四面亭座落在園中部池上的小島,因荷而得名。夏日里,四周皆荷,在此賞夏日之景最為可人,真如清李鴻裔詩:“柳浪接雙橋,荷風來四面。可似澄懷園,近光樓下看。”美不勝收。
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全聯句式仿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劉鳳誥所撰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出句改“面”為“壁”,對句則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見訪》詩“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該聯用一、二、三、四串起春夏秋冬景致,精妙無比。“一房山”指樹葉凋零、山形倒影于池中之冬景;“半潭秋水”自是秋天;“三面柳”即春色,“四壁荷花”乃夏景,在此亭中,恰可領略園林四季之美。
雪香云蔚亭
亭在野水回環的小島西北角土山上,野趣盎然。亭旁植梅,綠萼花白,素雅宜人,四周土山之上,楓、柳、松、竹,交輝掩映;禽鳥飛鳴,溪澗盤行,散發著溫馨新鮮的山野氣息。
雪香云蔚匾額
“雪香”,指白梅,色白而香;“云蔚”出自《水經注》有“交柯云蔚”句,指山間樹木茂密。每當冬末春初,梅花凌寒開放,傾吐清雅的馨香,“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在亭中賞花頗有“花外見晴雪,花里聞香風”的風韻美。
雪香云蔚亭南柱楹聯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聯句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運用“寂處有聲”的藝術手法,營造出一個幽靜、深邃、富有情趣的自然景色,頗富禪意,為后人傳誦不已,稱之為“文外獨絕”。后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創。
嘉實亭
嘉實亭周圍遍植枇杷樹,取黃庭堅“江梅有嘉實”詩意而名之。小亭“藉以粉墻為繪也”,利用其南面界墻的一段作為背景,墻前栽翠竹,點松皮石筍,恰似一幅精巧的畫作。為了使游人在亭中細賞這幅竹石小景,造園家在亭南壁墻上開了一個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使這幅立體風景畫以最完美的構圖呈現在游人眼前。
“嘉實亭”三字題額為隸書,兩側掛有一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詩句而成。上聯取陶淵明《移居》詩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下聯取自晉代左思《招隱》二首之一“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春秋良辰美景,登高望遠,賦寫新詩,不必奏樂吟唱,自有山水之音,何其風雅,兩句詩寫盡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山林隱逸生活的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