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遼代建筑至今為止保留下來的不多,其中山西大同善化寺算是其中之一,也是建筑規模最完備的遼金寺院。善化寺坐落在山西大同古城南門西側,故俗稱“南寺”,在善化寺山門東側的甬道上向北觀望,寺院沿中軸線布置,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典型的“珈藍七堂”古制建筑群。
善化寺的前身“開元寺”屬國立寺院,始建于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算來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五代后晉時,更名為“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遼金交戰,金兵攻陷遼陪都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棟宇所僅存者十不三四”,乃至淪為金兵屯營之地。金初天會六年(1128年)至皇統三年(1143年),該寺住持圓滿大師以花甲之年廣募善緣,重修寺院,用15年的時間將寺院重修如新。南宋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記載了當時寺院的規模,“凡為大殿,暨東西垛殿、羅漢洞、文殊、普賢閣,及前殿大門,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
大普恩寺可以說是當時全國一流的國立寺院,全國重要的佛事活動都在這里舉行。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經“命江浙轉運司通管課程,集諸路僧四萬于西京普恩寺作資戒會七日夜”。
明正統十年(1445年),明英宗賜該寺“善化”,而且寺院作為官吏“習儀之所”,建立“僧綱司”管理全城僧眾。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萬物入水而鮮潔,以此教化人們“向善”,此名沿用至今。
明末,由于大同總兵始降復反,善化寺遭戰火摧殘。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年——1716年),元慶和尚主持修繕善化寺,歷時9年,并彩繪壁畫60余間。1949年后,善化寺進行了幾次大的修繕,1953年落架重修普賢閣,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寶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維修三圣殿,2008年復建文殊閣,善化寺歷史上的巨剎風貌得以恢復。
大同善化寺現存主要建筑有山門、三圣殿、普賢閣、大雄寶殿、東西垛殿等。山門、三圣殿、普賢閣為金代所建。大雄寶殿始建于遼,金天會、皇統年間(公元一一二三至一一四八年)重修。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殿內有遼代泥塑金身如來五尊,東西兩側有金塑飛天二十四尊,西壁、南壁有清繪壁畫。
大殿中央佛壇上供奉著五方佛:毗盧舍那佛居于中央,兩側分別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莊嚴世界微妙生佛,皆結跏趺持吉祥端坐于須彌蓮花座之上。五佛之間又有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分別站立于方形束腰蓮花臺座上。
這五尊佛像嚴格遵循造像儀軌塑造,工謹的造型,豐腴的體態,繁縟華麗的背光與佛座裝飾物,在井然有序之中蘊含著高度程式化的藝術。他們的臉上沒有表情,擺脫了喜樂悲歡,有一種超然而永生的氣質,表現出強烈的崇高感。一派成佛入圣的姿態。
而大同善化寺的鎮寺之寶卻是一塊碑——朱弁碑。關于朱弁碑你有多少了解呢?
朱弁是朱熹的叔祖父,一個如同蘇武一樣的硬骨頭。作為使臣,身在敵國17年,持節不墮,朱弁最終南歸。雖然斯人已去,但在他所居的善化寺,留下一道永不磨滅的印記——朱弁碑。
善化寺里有一塊石碑。撰寫者名為朱弁,朱弁字少章,婺源人,20歲后入太學,受到太學教授晁說之的賞識。后曾一度在史館奉職,又隨晁說之歸新鄭(今屬河南),娶晁氏侄女為妻,年少有為。他為什么會在善化寺里寫了這么一塊介紹寺廟情況的碑文呢?
據《宋史·朱弁傳》記載,建炎元年,趙構懸榜聘使者赴金探聽徽宗、欽宗二帝下落。王倫經人推薦,被任為通問使,朱弁自薦為通問副使。第二年正月,王倫、朱弁等冒著風雪,來到金國的西京即大同,面見了金國的權臣粘罕。他們向粘罕痛陳兩國開戰的弊端,好戰的粘罕聽不進兩人的勸說,并將他們轟了出去。
南宋紹興二年,金人忽然派人傳話說,和議可行,應派一人到金國元帥府去接受國書回國。因當時金國只答應一人回國,朱弁毅然對王倫說:“我來了以后,本來就準備死了,希望你接受國書回去稟告天子,結成兩國之好”。
王倫走時,朱弁讓王倫留下南宋的官印,并把官印藏在懷中,每天懷揣著官印睡覺,不忘自己的使命。粘罕先是讓他當金國的官員,他不肯,接著就斷絕了飲食來折磨他。一日,朱弁對南宋被扣留的士大夫說:“我已經選好近郊的一塊墓地,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那個地方。”后來,朱弁看到回南宋無望,就在當時的大普恩寺辦起私塾,吸引金國王公貴族子女前來就學,為傳播漢文化做出了貢獻。
朱弁在大同羈押期間,設書館教書,廣泛接觸下層人士,并寫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的碑文。如今,這塊碑已經站立了800多年,堪稱善化寺的“鎮寺之寶”。光看這段歷史,就已經可以略知當時的風氣一二了,他的高風亮節、凜然正氣和淵博的學識,也深受大同人民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