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時期,開封就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素有“國際都會”之稱。擁有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包公祠、大相國寺、天波楊府、中國翰園、龍亭公園、鐵塔公園、大宋武俠城(萬歲山)等一千三百多處珍貴的文物遺存、名勝古跡、人文景區,徜徉其中,讓人仿佛瞬間穿越回千年前的汴梁。
大相國寺坐落在開封市中心,歷史悠久,布局嚴謹,紅墻碧瓦,殿宇幽幽,古色古香,里邊有“汴京八景”之“相國霜鍾”、“資圣熏風”,蔚為壯觀。身為著名的皇家寺院、我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大相國寺的歷史源遠流長。
據史料記載,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寺址為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公元七一二年,唐睿宗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大相國寺尤得皇帝尊崇,多次擴建,占地達五百余畝,轄六十四個禪、律院,僧眾數千人,是全國佛教中心。
大相國寺的整體古建筑保持著清代的風格,由南至北沿軸線分布,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目前,大相國寺保存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鐘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
大相國寺大雄寶殿
話說唐睿宗李旦,是武則天的幼子,“尤愛文字訓詁之書”,曾經一讓皇位母親武則天,二讓皇位皇兄唐中宗,三讓皇位兒子李隆基唐明皇。李旦不參與皇權的爭斗,自己甘當“相王”。李旦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后,“相王”復位皇上,為了紀念他由相王即位當皇帝,遂欽錫建國寺更名為“相國寺”,并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這就是“大相國寺”名稱的來由。
唐宋兩代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相國寺的主持由皇帝賜封,是名副其實的“皇家寺”。隨著北宋滅亡和戰火水患而損毀。現在相國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遺物。
大相國寺山門
現山門的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注意看字的大小變化,國大于相,寺大于國,其中是否有內涵,你就不要去深究了。
佛教寺院布局都是有規制的。中軸線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鐘樓、鼓樓等等。
鐘鼓兩樓
大相國寺的鐘鼓兩樓為1992年重新修建。鐘樓中懸掛的銅鐘乃是清乾隆年間的遺物,重達五噸,高2.23米,口徑1.81米,上鑄“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輝”十六字銘。鐘聲響亮優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擊,聲音清越,響徹全城,素有“相國霜鐘”的美譽,是為汴京八景之一。
藏經樓
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層建筑是“藏經樓”,藏經樓顧名思義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大相國寺藏經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680余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米,高20余米。藏經樓明間檐下懸掛篆書匾額,白底黑字,筆力遒勁,相傳為清代書法大家孫星衍遺墨。
八角琉璃殿
大相國寺中軸線上八角造型的羅漢殿,俗稱“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藝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杰作。像高3米多,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計1048只眼,民間俗稱“千眼千手佛”。此造像用材珍貴,雕工精巧,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大相國寺另一大寶是大相國寺梵樂。梵樂又稱佛樂或梵唄,是佛教弘揚教法和贊頌佛菩薩等美好事物的一種獨具宗教特色的聲樂。大相國寺自寺院創建之始,便有在寺院演奏梵樂的記載。大相國寺經發掘整理讓千年佛樂得以重現。2002年恢復佛樂團,2008年大相國寺梵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佛教節日、民間節日還有法會等都有演奏。每天早晨開山門時也有演奏,以迎接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