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法有黃帝歷、顓頊歷、殷歷、周歷、夏歷、魯歷,合稱古六歷,其中夏歷影響最為深遠,夏歷創建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在西漢時期,夏歷經過修訂,于西漢太初元年改歷,這就是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的農歷。
歷法指導下的農業生產
夏歷采用冬至之月(農歷十一月)為子月,作為一歲開始,歷法年則采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后來叫作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冬至之日是一年之中日照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日照開始越來越長,在日照時間長短的影響下,植物進入新一輪生長期。“冬月葭草吐綠頭”,充分反映了古人對植物生長觀察的深刻度。
農歷既反映太陽熱力作用對生物的影響,又反映月亮為主綜合太陽等星球對地球引潮力的周期變化,這種變化帶來大氣降水的周期性規律,融陰月陽年為一體,對組織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歷除了以月亮運動自然劃分成月份以外,又把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詳盡反映了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循環變化。
順天應人,萬物生長
不順天則難以有食,不應人則難以有安。當然,這里所說的人也是順天的人,不是所謂的經濟人、自由人。應人,不是無原則地去迎合、取悅人,而是具有鮮明的價值判斷。經濟生活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經濟活動的基礎是生產,社會關系的基礎是分配。
農耕文明的社會分配方式顯然受到生產的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系列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是分配的指導原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倍ゴ簛砣f物自由生長,陽光雨露萬物公平享用,農耕文明物質資料分配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公平照顧每一個人的需求。因為天生萬民,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在遠古的階級社會中,這樣的思想無論如何都是值得贊嘆的。
和諧共存思想
如果說游牧狩獵體現了競爭意識,農耕生產體現的就是公平意識,和諧共存的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征。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秉公直言屢遭貶謫,卻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勉。
積極主動,自省向善
春種秋收,播什么種收什么糧;功無枉使,地不虧人。農耕生產具有穩定的因果關系,把這種因果關系應用于社會價值判斷中,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边@種思想引導民眾積極主動自省向善,是形成和諧穩定社會內在的精神力量。
一寒一暑循環過,春夏秋冬為一年,孔子卻以《春秋》命名歷史,昭示人們寒暑變化是自然現象,春種秋收是人為活動,這種活動有因有果,以此警戒人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甲子循環,年有豐稔歉收,所以需要儲備防饑,因此,民有努力生產,國有賑災恤荒,社會的激勵與保障意識得以產生。這種激勵與保障意識是建立在對大自然敬畏的基礎之上,所以是中國古代社會管理者神圣的社會責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甘于承擔天下災難責任的人,才是天下之主;失職者為暴虐,自利者為獨夫。
與人協作,百姓親睦
也許農業生產可以由一家一戶單獨完成,但是維持生產環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卻遠非一家一戶可以做到,社會組織與協作就變得非常重要?!俺鋈胂嘤?、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由此產生“百姓親睦”為基本特征的中國人的社會關系。
有人說中國人是緊密的熟人社會,這就是熟人社會的基礎。熟人社會講究仁義禮智信,陌生人社會注重法治。有些人把熟人社會說得一無是處,那么他就無法正面理解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也無法積極理解維持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一系列制度,對于中國文明全球唯一傳承不絕的歷史事實只能認為是一種偶然現象。
“強梁者不得其死”,農耕生產不會產生侵略與掠奪思想,卻能夠產生守護家園的堅定信念。因此造就中國人溫和友好、和諧相處、善惡分明、堅貞不屈的民族性格。
中國人也因此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戰爭觀念,所以《孫子兵法》不是單純的勝負兵書,而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與哲學思想;《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span>
農耕文明,就是以農耕為生產實踐活動,感悟和總結出的價值理念體系,用它向世人指明是非、善惡、美丑等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制度、社會規范、道德倫理等社會管理體系,并用這個體系來管理和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農耕生產活動貫穿古今,遍及世界各地,在農耕生產中產生如此豐富、深刻的價值理念,并總結上升到“文明以止”這樣理論高度的民族,世界范圍內恐怕只有中華民族。所以別人可以看輕農耕文明,作為中華民族的傳人,我們沒有絲毫理由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