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矗立著的、凝固的歷史,是有著呼吸的、活著的傳統文化,其所蘊含的、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晉城,有著眾多的傳統村落。其中,皇城相府被人們所熟知,它是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如今,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游客到這里游覽。
然而曾經的皇城相府沒有現在的知名度,與晉城其他地方的明清大院一樣,也曾破敗不堪,是一座塵封在歷史里的古城堡。現在的皇城相府只留下了原貌的50%,而另外的50%是后期修復的。
皇城村因煤而富,1997年煤炭收入讓其一躍成為晉城市的首富村。但煤炭資源是有限的,總會有挖完的一天。當時以村黨支部書記張家勝為首的“兩委”班子,把目光投向有近400年歷史的皇城相府。但當時皇城村是一個爛攤子:不少古建筑破損嚴重,不少有價值的文物遭到人為破壞。搬遷、修復、改造,本著以“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短短3年,皇城相府便以晉城市唯一的4A級景區見于世人。
從“挖煤”轉向“挖文化”,使這個偏僻的寨子“活”了起來。隨著電視劇《康熙王朝》在全國熱播,窩在小山溝里的“皇城相府”名聲大振,四方游客紛至沓來。2010年12月,“皇城相府”成為晉城市唯一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傳統村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保護傳統村落對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傳統村落保護,我們該如何做呢?
堅持“四個保護”原則。一是原生性保護原則。保護當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質化。二是整體保護原則。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開發利用活動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相適應。四是活態保護原則。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視當地居民在創造、傳承文化中的能動作用,重視保護當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應在保護為重、活態傳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重點確立以下幾方面規范:一是明確保護的范圍和標準,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二是確定權責主體,明確誰來管、怎么管、管什么的問題。三是規范保護政策制定的程序,確保保護政策科學合理,尤其要重視傳統村落的社會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權益,形成利益平衡機制。
完善保護機制。完善評估與監管機制,凡涉及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建設項目或工程,應依法接受評估和認定。建立定期檢查報告以及責任考核機制,防止因旅游開發而破壞原有生態、景觀、建筑、環境。建立健全各個部門之間信息溝通、聯席會商、協同保護等機制,使保護與開發工作統籌推進。
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在穩定財政資金投入的前提下,適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傳統村落保護,建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保護機制。定期組織全國性的傳統村落專項普查工作,進行甄別、分類、評級,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數字化追蹤與管理,以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傳統村落。
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找到自身發展的優勢,做到“人無我有”,只有這樣,傳統村落才能煥發出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