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寺是清代典型的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是元代禮部尚書曹元用的故址和古廟舊址。海會寺位于陽谷縣阿城鎮,古運河東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創建于清康熙年間,后經乾隆、光緒年間兩次擴建續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樓閣連亙”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由大殿、戲樓、碑亭、千佛閣、劉公祠等部分組成,為華北五大寺院之一。
陽谷海會寺的寺廟結構如何?
陽谷海會寺院占地90余畝,原有殿宇168間,現存81間。建筑上采用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山門三間,額匾上書“海會寺”。山門東西各有旁門,山門內兩旁立有哼哈二將,像高1丈5尺。前殿即天王殿,共三間。殿兩側建有鐘鼓二樓。中殿即千佛殿,為穿堂式建筑,共三間,供彌勒佛和觀音菩薩。大雄寶殿,也稱三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寺內主體建筑,供奉三尊木雕三世佛坐像,像高丈余,中間為釋迦牟尼,東西山墻相向分列著十八羅漢像。兩廂配殿為東西禪堂,各五間,內供神像,高與人等。大悲閣在海會寺后院,又叫千佛閣,供千手千佛。方丈閣為東院主體建筑,是寺內方丈的住處。
關于陽谷海會寺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
清朝康熙年間,江南有一才子叫海會,他自幼聰明好學,讀書是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街坊鄰居都說這孩子長大一定有出息。海會長到十八歲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倒背如流。當年三月,京城傳來好消息,說是凡有才華有志向的人都可以進京趕考。海會聞訊欣喜若狂,父母對孩子也寄予很大的希望,東借西湊,籌齊了路費,沒過幾天,海會帶著行李上路赴京趕考。
一路上,海會深知家境貧寒,餐風露宿,不舍得花錢,有時候,像乞丐一樣要點窩窩頭,找點熱水喝。有時候,晚上找個牛棚住下,第二天匆匆忙忙趕路。這一天,他來到山東陽谷阿城一帶,見此處花紅柳綠,百鳥爭鳴,環望四周,東有山脈峰連峰,西有運河明如鏡,北有遼闊大平原,南有金堤臥長龍。海會驚嘆一聲,啊!這地方太美啦!真是個風水寶地。日落西山,夜幕降臨,一輪圓月從東方升起,海會正欲找個地方住宿,忽然迎面走來一人,這個人長得非凡別致,雪白的胡須足有三尺長在胸前隨風飄動,雪白的長眼眉遮蓋著一雙眼睛,手里拿著探路棍向前行走。海會定神一看,奧,原來是位盲人。海會天生心地善良,最同情生活艱難的人。他忙上前抓住拐棍,說:“來,先生我給你領路。”可那盲人卻說:“小伙子,不用領,別看瞎了眼睛,光明在我心中,莫說人間凡路,就是上天,我能找到天梯,入地我也能摸到地穴。”海會聽此言,意識到這個人非同凡人,倒行不淺。忙問:“老先生,您家住哪里?去何地方?干什么去?”老者答道:“四海為家,八方為向,觀相算命,樂為人生。”海會方知他是位算命先生,心想,我這次進京趕考,能否考中?不妨讓他算上一卦。他張口正欲求卦,那先生已開口:“小伙子聰慧博學,滿腹經綸,可謂江南才子。”海會忙說:“老先生,您過獎了過獎了。”海會未吐下言,那先生又開口:“進京趕考,兇多吉少,莫如于風水寶地,拜佛詠經行善積德。”海會聽此言,心中一驚,十分納悶,欲問先生因由,可那人一轉眼不見了。海會四處找了一陣子,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蹤影。海會懷著驚訝和困惑找了小店住下。
第二天,海會繼續登程趕路,一路上腦海里翻來覆去地思慮那先生的一番話。長途跋涉幾十余日,海會終于到達了京城,進了考場。考生不計其數,從著衣和穿戴上可以看出,趕考的人來至貧富不均的各個家庭,但相比之下,海會的出身更為貧寒。開考了,考場內懸掛著“嚴明考紀,一視同仁”的標幅,主考官亮出了考題,海會頓時一陣驚喜,考題對他來說真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在很短時間內,海會做完交卷,高興地走出了考場。
話說海會進京考罷速速返鄉后,將考試的情況告之家人,父母親以及村上的百姓們都為他感到高興,不少人說,海會家窮上不起學,在學堂窗下偷看偷聽,能學到這么多學問,真是了不起呀!家人和村上的人都在為海會靜聽佳音的到來。等一天又一天,海會等得心急發躁。轉眼幾個月過去了,仍然無音信,海會干脆去府衙打聽京城的張榜情況,府衙的官員說他不但沒有考中,而且是考生中成績最差的一個。海會聽此消息心肺氣炸了,憑他的感覺,這是不可能的,海會回到家將此事告訴了家人,父母十分傷心難過。老人年邁經受不住精神上的打擊,沒過多久,又患上重病,相繼去世。海會含淚埋葬了爹娘后,一氣之下,賣掉了房子和微薄的家產以及僅有的幾畝土地,再次赴京,他要把自己落榜的原因查個水落石出。
然而,一個窮鄉僻壤的苦學子,進京后人事兩生,舉目無親,更何況官場腐敗,無分文送禮求人,想弄清是非豈不是比登天還難嗎?海會懷著滿腔的冤屈,掃興而歸。返程中,又路過山東陽谷阿城一帶時,他又看到了這里的美好景象,心中感到有些寬慰。晚上他又住到了赴京趕考時住得那個小店,他徹夜未眠,輾轉反側,又回味那位算命先生所說的一番話,他意識到那位先生不是一般算命的人,定是仙人為自己指引道路的。他下定了決心,在阿城一帶建寺廟,一生在此拜佛念經,行善積德。這樣,他用賣家產的銀兩建起了一座寺廟,起名叫“海會寺”。他請來了佛像、佛經,每天拜佛念經。
一天,一個人踏進了廟門,海會定神一看,不是別人,正是那位算命先生。海會十分高興,忙問:“老人家,您到底姓啥叫啥?”先生說:“我乃周易轉世之化身,勿須多問。”海會又說進京趕考一事,先生揮手說道:“你考得不錯,不過,官府子弟冒名頂替,取而代之,命該如此,如今你登上西方極樂之路,不是很好嗎!”海會低頭靜聽先生的話語,抬起頭想說點什么,可那位先生又不見了。
自從海會建起寺廟后,心底往事一掃空,慈心拜佛念經無雜念。一些商人都知道海會心地善良,有一顆菩薩心,經常來這里住宿歇息,商人越來越多,為表示對海會的謝意和住宿更加方便,商人們集資建起了山西會館,久而久之,拜佛捐款的人越來越多,寺廟規模越來越大,如今成為華北五大寺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