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庭院的布置離不開坐具的陳設,陳繼儒《小窗幽記》里描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正是文人在庭院中的悠閑生活寫照。
然而,每個文人的性格喜好不同,精神追求也不同,這些不同就使得主人對于庭院的設計更具有獨特性。那么,中式庭院里常見的坐具有哪些?
圈椅,開放的天性、包容的胸襟盡在其中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中式庭院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清幽、雅致,這一點從庭院的布置中可窺探一二。幾塊山石前簇后擁,石上纏繞著細密的青苔;白墻上婆娑著娉婷的竹影,與搖晃的掛燈相映增加自然朦朧的禪意……
開放而包容,是中式庭院的特色,也是中國文人的特色。圈椅,無疑是熱愛自由的文人在庭院中最適合的家具。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外圓內方。暗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品德,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在有所堅持。
圈椅最明顯的特征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放在庭院更增雅趣;清代圈椅造型華美繁復,加入了漏雕扶手、托泥和龜足,放在庭院中卻略顯嚴肅。
官帽椅,承載文人精神世界
人們對于官場有著幾千年的執著,《論語·子張》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中式庭院里的官帽椅就是對這種官場文化的崇拜的展現,它們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訴說著主人的抱負或自詡。
明清坐具中最具“官場”性的一個是放在廳堂的太師椅;另一個就是適合多個地方的官帽椅。官帽椅采用了宋代官帽的造型,其文化內涵自然也是和宋朝的官場文化有很大關系的。
南方地區此類形制的椅子多不出頭,諧音“難出頭”,又稱為南官帽椅,及至后來,南官帽椅慢慢的衍生出“隱士”、“大儒”的代表文化;而北方地區的多是“京官”,在天子腳下,升遷的機會更高、油水更足,又因“四出頭”與“仕出頭”諧音,因此就用了四出頭形制,稱為四出頭官帽椅。
繡墩,好一段紅袖添香的風流佳話
建筑與家具、環境的協調是文人雅士所重視的,它不強調流光溢彩的奢華,而以樸實高雅為第一,深信“景隱則境界大”。中國古代文人決不因為有了獨善其身的園林,有“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的官帽椅就作罷,他們還需要有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
繡墩之用在文人生活空間里,代表著“柔”的一面。繡墩的韻味不僅僅在于形制的秀美與工藝的復雜,更多的是其自身所散發的女性氣韻,它不同于其他方正、威嚴的“男權”坐具,而是充滿了女子的柔和與婉約。譬如《雍正十二美人圖》組畫之“觀書沉吟”里,畫中神態賢淑的漢裝少婦就坐在繡墩上,讀詩沉吟。
交杌,灑脫不羈的曠達高士
同樣是文人,有的喜歡追求名利,有的喜歡紅袖添香,也有的喜歡隱逸山野。灑脫的文人,追求雅致卻不苛求極致,小小的一方庭院,將自己喜歡的花草樹木全都放進來,看起來雜亂,卻是內心所追求的灑脫自在。
對于曠達的雅士來說,不需要圈椅、官帽椅等“高大上”的椅具束縛己身,也不需要繡墩這樣綿柔的椅具來軟化身心,幾張小小的,能夠自由移動,隨手取用的交杌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