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很多園林,甚至部分還是皇家園林,但是從造園藝術上而言蘇州的四大名園當屬“拙、留、網、退”。所謂的“拙、留、網、退”即蘇州城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同里鎮上的退思園,其中的網師園,面積很小,藝術上卻堪稱大手筆,中國古典園林以小見大、虛實相生的手法幾乎被運用到了極致,所以此園被陳從周先生譽為“小園極則”。
網師園由南宋文人史正志建造,位于蘇州古城東南闊街頭巷。清乾隆年間宋宗元購得此園,改名網師園。“網師”即漁翁,寓隱居江湖之意。三十年后,畫家瞿遠村路經此地,見園林荒蕪,樓閣傾倒,大為惋惜,遂購下,重新布局,疊山理水,增建亭宇,更名瞿園”。現園中景點,大部分出自瞿遠村之手。乾隆六十年,錢大昕為之作記,說花園不大,但有迂回不盡的韻味。同治年間,歸李眉生,更名“蘇東鄰”,后其子繼承。20世紀初,軍閥張作霖買下作為禮物送給老師張鈞鑾。張鈞鑾長期居于北方,遂將網師園租給了葉恭綽和張善子、張大千兄弟三位文化修養很高的書畫家。1958年由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
網師園占地9畝,總體布局,東部是住宅,西部是書齋小園,主要的山水景色都集中在中部。設計者在住宅區與庭園之間巧妙地插進一條又小、又窄、又暗、又封閉的過渡性空間,從而利用空間的大小對比,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每當人們游于其內,深感曲折、狹長,視野被極度地壓縮,至有沉悶、壓抑的感覺,進入園內,隨著視野的突然開放,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興奮情緒,使主要景區有一種曠達、開朗的感覺。正如陶淵明《桃花源記》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網師園的東立面,可以分為三重層次:以水榭、連廊、射鴨廊所形成的中景層次,以住宅側墻所形成的背景層次,以臨空的山石、小山叢桂軒所形成的近景層次,三者既和諧相處,又有起伏變化,就像多聲部樂曲,形成了多層次的韻律節奏感。網師園的韻律節奏感還借助于游廊的蜿蜒曲折使園林顯得幽深曲折,極富音樂節奏感。
自網師園梯云室前院透過梯云室看其后院的景物,視線自內,再由內而外,內外空間互相滲透,極大地豐富了空間層次。
網師園連接小山叢桂軒折廊兩側的空間互相滲透,自水榭透過折廊看小山叢桂軒前院的景物潔凈樸實,寧靜幽雅,而自前院透過折廊看水榭則含蓄悠遠,有不可窮盡之感。再由射鴨廊看折廊,和透過折廊看射鴨廊,又風景各異。這種空間滲透的手法,給庭園增添了盎然情趣,還能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令人回味無窮。
說起網師園的建筑物,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個有意思的小亭子:冷泉亭。
冷泉亭位于殿春簃小院西,坐西向東,南北坐檻上設吳王靠。
冷泉亭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一個半亭,設計建造者用了創新之意,讓亭后之墻拱起,與亭頂等高,從而在墻頂與亭頂相接處筑脊,緩緩向下左右分張,再往上起翹,使兩角也翼然飛舉。這種既是半亭,又有四個翼角的處理,在蘇州園林中較為罕見。
冷泉亭高5米,亭基高出地面1米,踩著湖石登上亭子,兩側的湖石峰巒疊嶂,三面被石頭包圍有種山林野趣。
里面還有一塊大型靈璧石,通體呈灰色,多皺褶、孔竅,玲瓏剔透,集瘦、透、漏、皺的特色于一身,輕輕扣便能發出錚錚的金屬聲。據陳從周先生的介紹,這塊湖石移自桃花塢費宅。
這兒也是殿春簃中最高的賞景之處,左側有“涵碧泉”,右側則有虎兒的墓銘,乃張大千先生所書。不知虎兒是否在這亭中嬉戲過。
除了半亭,網師園的春色也非常漂亮,無論是碧空晴天,還是賞雨景都是不錯的選擇。
蘇州古典園林已經成為當代人的精神家園,贏得了海內外無數人的喝彩。天人合一,正是蘇州古典園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