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羅川,沃土平疇、阡陌縱橫,南北兩面被“泰山、琴山、北華山、藥王山”四山合圍。一條寬闊的川道自東向西,將正寧縣域的大塬一分為二。四郎河水沿川而過,蜿蜒西去。羅川城傍水而建,是正寧古縣制所在地。據歷史記載,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在此設置陽周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取意“羅水出于川”,遂改為羅川縣,一直持續到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縣治遷至山河鎮。雖然六易其名,但羅川城作為縣治,時間長達1509年之久。
羅川古鎮是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距此不遠處的宮家川出土有仰韶文化時期遺址)。其人文積淀厚重,傳統建筑群密集,古文物眾多,自然景色優美。2006年10月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
進入村內,首先撲入眼簾的是一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鑄造的鐵旗桿,約有16米高,旗桿穿過兩尊側首張目露齒相望的鐵獅后部,頂有飛鶴展翅欲起,身蟠雙龍,方頭四角各豎小旗,旗中有“斷”字飾,作飄揚狀,斗角下系小鈴,迎風作響。這里原來是一座城隍廟,現在是羅川小學。這一對鐵旗桿就豎在城隍廟前。旗桿頂端各有一鐵鶴,分別背負“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飛騰。鐵鶴之下有一小匾額,呈梯形,一面上書“七國保衛”一面上書“萬代屏藩”。其下有兩個方斗,相距約1米,方斗的四角各豎小旗,迎風飄揚。旗中有喻義“萬德吉祥”的“卐”字飾。在旗桿的中下部,懸有一副鐵鑄對聯,曰“社薦雞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靈風”。旗桿一對,上細下粗,通身以雙龍纏繞,下端插入鐵獅背腹。兩尊鐵獅,雙目圓睜,兩側均有雕刻,工藝極為細膩精湛。2003年12月,原城隍廟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羅川并不寬闊的街道上豎立著三座古牌坊,自西向東,一字排開,用紅砂巖石料鑿磨鑲砌而成,均為四柱三間三層,斗拱歇山頂式。由于年代久遠,許多地方都出現松動掉落,于是支起了鐵架,加以保護。
走近細看,分別是清官坊、天官坊和恩寵坊。前兩座是明代朝廷為表彰一代廉吏趙邦清而建,兩坊均高8.1米,寬8.23米,其間距11.5米。“天官坊”三字是由當時的慶陽知府齊元會所題。牌坊上的“天官大夫”、“壬辰進士”、“藤縣知縣”、“辛卯歲貢”、“辛卯文魁”等匾額,說明了趙邦清身份職位的變化。而“清官坊”正在維修,被幕布遮蓋,只能隱約看到“一代清官”、“清風勁節”等對趙邦清清廉為官的贊譽之詞。另一座“恩寵坊”的來歷,說法不一。有的說是趙邦清為他的兩位母親所建,也有人說是人們為紀念趙邦清而建。整座牌坊通體雕刻,浮雕圖案有飛禽走獸、山水云霧、草木花卉、庭舍人物,三層蓋頂,無論從外觀形體還是用料著工,都勝過“天官坊”和“清官坊”的。
而羅川村最著名的是“羅川趙氏石坊”,位于羅川街道原路中軸線上,清官坊、天官坊、恩寵坊等三座石坊遙相呼應,氣勢恢宏。據史料記載,清官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天官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是朝廷為表彰曾任山東滕縣知縣、史部稽勛司郎中的“一代廉史”趙邦清建造的。據《正寧縣縣志》記載:趙邦清,字仲一,號乾所,明時真寧(今正寧永和)于家莊人。曾出任山東滕縣縣令,后被封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勛司郎中”。他的父親趙應魁也曾被封為“奉政大夫”。
羅川村還有一批明、清時期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主要為小河口組魏竹民家,計三間63平方米、春場組張俊民家計7間140平方米、城關組彭秉瑞家計6間120平方米、沿街明清民居約527平方米,共1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此外,還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里巷兩處,即書院巷、北華山巷,均充分反映了傳統營造方式和建造技藝。這些明、清民居、里巷,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村落分布、民居建筑均有較高的價值。
在羅川古城,還有趙邦清的族人為他修建的趙氏祠堂、唐肅宗祭天的唐臺、立有13通碑刻的碑廊和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傳說。可惜由于時間匆忙,未能來得及一一欣賞和細細聆聽。拂去歷史塵埃,羅川城儼然正寧歷史文化名副其實的“縮影”,更是一個天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散發著千年古城的神韻,誘人神往、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