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懷柔區,有著一方絕塵脫俗的“凈土佛國”——紅螺寺。該古寺總面積8平方公里,現為“國家4A級景區”。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浸潤,奇妙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就了千年古剎紅螺寺。
紅螺寺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發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叢林,千余年來在佛教界中享有極高的地位。我國凈土宗的最后兩代祖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
千年古寺山水環繞依山而建,北倚雄偉的紅螺山,南照秀美的紅螺湖,寺廟周邊林壑蔭蔽,古樹參天,藏風聚氣,為一方風水寶地。“紅螺寺三絕景”——御竹林、雌雄銀杏、紫藤寄松遠近聞名,百萬桿翠竹與千畝古松林環擁著整個寺院,形成了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畫卷。山川靈氣,造就了這里“獨占地里風水之妙,獨具自然環境之美”的佛家苑林景觀。紅螺寺景區現已形成了紅螺寺古廟文化區、觀音寺文化區、大佛文化區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一日游”的觀光格局,構成了“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游人在這里既可以走進古剎,瞻仰莊嚴佛儀,焚香頂禮,參悟自身心性,祛除諸多煩惱獲得平靜的愉悅,也可以漫步林間小憩松下或登高望遠臨風高歌,盡情領略感悟休閑的樂趣。
說起紅螺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三絕景。
紅螺寺三絕景——御竹林
山門前的這片竹林為元代云山禪師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懷柔縣志》記載: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圣駕紅螺寺降香,看到這片翠綠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邊的官員清點竹子的數量為613株,臨走前叮囑寺內的僧人和當地的官員要對竹林善加保護,以便他常來觀賞,后來人們就稱這片竹林為“御竹林”。在竹林西北角還有一個照原樣恢復的“觀竹亭”,當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內設御座賞竹。紅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長勢茂盛,有竹約百萬株,被稱為“紅螺寺三絕景”之一。
我國竹的種類繁多,約250余種,紅螺寺的竹子為黃槽京竹,俗稱玉鑲金(竹子整體為綠色,溝槽為黃色,稱玉鑲金,反之稱金鑲玉)。竹是禾木科多年生植物,中空有節常綠,古人將竹子人格化比喻為“君子”,正所謂“未曾出土先有節,即使凌云也虛心。”蘇東坡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紅螺寺這片北方四季常綠的竹林已成為景區的一大雅景。
紅螺寺三絕景——雌雄銀杏
大雄寶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東邊的雌樹清秀矮小些,西邊的雄樹高大粗壯,這棵雄的銀杏樹,樹齡在1100年以上,樹高30多米,整個樹的圍度達到7米之多,雖逾千年但生機不減。每年春天雄樹開滿淡黃色的小花,秋天不見果實,而雌樹每年春天不見花開秋天卻果實累累,人們覺得它們象天作一雙、珠聯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稱他們為夫妻樹。有句俗語說:“獨木難成林”,而紅螺寺中的雄銀杏樹卻有“獨木成林”之勢,因為它從根部長出了十個筆直筆直向上發展的枝干,而且這十個支干又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當地人相傳,每換一個朝代,這棵雄銀杏樹就從根部長出一個新的支干,現在是十個支干和一個主干。這兩棵銀杏樹春天是古樹吐新芽,夏天則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到了秋天,金黃色銀杏葉把大雄寶殿襯托得輝煌壯觀,惹人駐足留連。銀杏樹是孑遺植物,我國特有的植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所以雌雄銀杏被稱為“紅螺寺三絕景”之一。
紅螺寺三絕景--紫藤寄松
在大雄寶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側,是“紅螺三絕景”之一的紫藤寄松。這景是一棵平頂松和兩口藤蘿構成,這棵平頂松高約6米,枝分九杈,把它有力的臂膀平行的伸向了四面八方,而兩棵碗口粗的藤蘿又如龍盤玉柱一樣爬滿了整個枝頭,為這棵松樹增添了媚嫵之感,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傘,遮蔭面積近300平米。每年5月初,滿架的藤蘿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瑪瑙墜滿整個枝頭,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間,濃郁的花香飄滿整個寺院。古時候每年花季,本寺的住持,就會邀請京城附近寺院的住持長老、名人雅士來紅螺寺,坐在樹下賞花論道。元代《紅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微風夜聽金鋃鐺,諸天衛法藤蘿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俗話說:“藤纏松,松難生”,而紅螺寺中的松藤卻和睦相處了800多年,藤不離松,松不辭藤,相親如初,所以它被稱為“紅螺寺三絕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