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素有“無水不成園”的傳統,即使無水,也要造出水景來,所謂“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水體是中國園林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譽為園林的血液,是自然界中最神奇的角色,占據著重要的藝術地位。
水與山、石、路徑、樹林、亭臺樓閣一起組成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中國園林景觀文化。古今中外的園林,對于水體的運用非常重視。在各種風格的園林中,水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人將水比做有靈性的生命體,認為水有智慧,通曉禮儀,有勇敢的氣概,了解自己的命運所在,中國的文人墨客更是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水被認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可以看出,古人對水的理解已經注入了更多的人格成分。
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園,“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等都成為中國山水園的基本規律。大到頤和園的昆明湖,小到“一勺之園”,有水的園子總能示人以無盡的韻味。
園林中不同水體與不同建筑物的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景觀形態,以水環繞建筑物可產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鄉情趣;亭榭浮于水面,恍若神閣仙境;建筑小品、雕塑立于水中,便可移情寄性;水在流動中,與山石、河岸、塘堤產生摩擦,發出各種聲音。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以水顯勝的園子不勝枚舉,用水成功的例子更是不可勝數。皇家園林中的頤和園、圓明園、中南海、避暑山莊,私家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公共園林中的曲江芙蓉苑等諸園均是以水景見長。總之,對于中國古典園林而言水是構成園林景觀、增添園林美景的重要因素和基本素材。
中國園林理水有動態和靜態之分。著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等多種形式的水體。水平如鏡的水面,涵映出周圍的湖光山色,呈現出撲朔迷離之美。所謂“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煙雨”,正是古人對園林靜水的贊美。
園林中的活水能增加園林的生氣。水使園林變得靈動。由于水本身的特性,可以流動,因而能減輕建筑物、山體等的凝滯感,使動靜互為映襯,“山得水而媚,水的山而活”,水體容易被塑造,因而形態多變。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部分水景不但可觀而且可聽,悅耳動聽的流水聲素有“天然琴聲”的美譽。“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園林中的水通過處理還可以營造出聲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使人感受到寂靜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暢:“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的瀑布轟鳴聲,使人感到情緒激昂。在園林中利用高低的地勢營造出錯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水景,豐富景觀形式的同時,也刺激了人們的想象與聯想,產生美妙的意境。
繪畫中有“畫水不畫水”之說,意即畫水應靠周圍景物的倒影為其增色。同樣,古代造園家擅長運用水的倒影效果將天空云霞、樹木、亭臺、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園變得寬廣而深遠。
中國古典園林利用水映射成景的手法多樣,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映射出風的存在和池水水面的寧靜;“赤魚戲水”、“碧波蕩漾”映射出環境色和池中色;”波光粼粼”映射出光的存在;“潺潺流水”映射出地形的起伏;而“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所描述的冰雪場景,則映射出季節的變化。
水體景觀的成敗,最終會影響整個園林的成敗。我國造園學者陳從周先生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凡是成功的園林,都能注意水的應用,正如一個美女一樣,那一雙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