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鄉村建筑占據主體地位的是村民自建住房,這種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出資興建、供自己使用的住房,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當代,都是村民建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建筑的設計及建造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新的鄉村建筑。
新的鄉村建筑可以看作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統一體,但新的鄉村建筑亦對原本的傳統鄉村建筑造成巨大差異性的沖擊,傳統鄉村建筑在此浪潮下我們應該如何保護?
鄉村建筑處于不斷變化和自我更新過程中,要做到完全意義上的原貌保護而不變化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做的是,重塑鄉村建筑與村民、土地的關系,讓流失在外的勞動力與建筑、土地建立起新的生產聯系。
落腳點便是結合當前社會大力發展美麗鄉村、休閑觀光農業的背景,并做到當地鄉村建筑的歷史得以延續、文脈得以傳承、特色得以保留。在人與建筑、土地建立起新的聯系后,諸如生活方式、家庭觀念、風俗習慣這些人文環境要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終會將這些以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形式沉淀到鄉村建筑這個物質實體當中,傳統鄉村建筑自然得到激活而得以保護。
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想規劃保護好傳統鄉村建筑,必須做好以下六招:
一、研究好市場
很多外行會將開發和保護對立起來,那是走“極端主義”的道路。其實好的開發是可以有效保護鄉村建筑的,最起碼可以為鄉村建筑的保養、保護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鄉村建筑只有首先面對市場,才能在之后的開發中贏取主動,才能可持續的保護。反之,則很容易讓鄉村建筑變成空心村的擺設,長久之后就變成危房和倒閉房了。
二、挖掘好文化
鄉村建筑的保護首先要研究好本地文化,這樣在保護和修復中好有的放矢,并且好的本地文化可以做成文化IP,從而可以為民宿的建設提供文化基礎。有了文化,鄉村才有特色,建筑才能有個性和靈魂。
三、研究好盈利模式
只有好的盈利模式,才能為鄉村的發展提供自我造血功能,反之則不會長久。
四、梳理好肌理
肌理的考慮是從空間布局到建筑布置等。古老的鄉村建設多是順應自然、人文宜居的原則來建設的,源于自然,顯現于風水,比如沿著水,沿著道路,沿著山勢來建設宅子。那么在梳理鄉村的水線、道路線、山脊線(天際線),風水線等就攸關重要。打亂這些,輕則挖斷水脈,引起生態變化,重則生態失衡,將天災擴大化(如山體滑坡等)。
五、預防天災
主要預防蟲災、水災、地震等預防。
六、做好保護技術
一是鄉村建設中需要本土工匠的介入,需要理解文化的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單位介入;二是要做好鄉土建筑及文化的傳承工作;三是要有創新意識的規劃師及建筑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