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古鎮位于騰沖城西南4公里處,古名“陽溫墩”,由于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現稱和順鎮,全鎮人口6000多,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則達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僑鄉。
和順古鎮歷史悠久,它始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地處邊陲位置加上古鎮也低調,所以游客比較少,而古鎮里的古建筑被破壞的也少,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明清建筑。
目前和順古鎮的祖宅有的已成為民居建筑博物館,如李氏家族的“彎樓子”等。古鎮最經典的建筑莫過于祠堂,八家祠堂均以中式建筑為主基調,其中的寸氏祠堂為和順古鎮的標志性建筑,從內到外建有正殿、廂摟、花園、客堂、大廳,門分兩道,大門外上下兩層月臺,月臺兩邊石標桿上各有兩個石斗,為清光緒年間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祠堂的大門為南亞風格,大門上下左右的石雕美輪美奐......
洗衣亭
繼續沿著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會有一個古樸典雅的小亭子,在水邊矗立,村婦在小亭子里洗衣,這是全國獨有的洗衣亭,在和順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納涼,也可以遙望遠方,寄托相思。和順男人亦儒亦商亦農亦走四方,為了讓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時不被風吹日曬,就建了這樣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間)。這是遠走他鄉的和順男人對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饋贈。
和順博物館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殲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斗。
滇緬抗戰博物館館址是當年遠征軍反攻騰沖指揮部的舊址。滇緬抗戰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出資建設、民間收藏、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
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不乏珍品、絕品。其中39件曾作為中美友誼的見證隨江澤民訪美。博物館分5個部分: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劍掃烽煙、日月重光。通過大量老照片、紀錄片、史實資料、油畫、連環畫等,和館藏文物一起,真實再現了那段歷史。
元龍閣
元龍閣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觀。元龍閣前面為碧波蕩漾,水體澄澈的龍潭,背后是名木古樹參天的黑龍山。由山門、龍王殿、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組成,構思奇巧,結構緊湊,背靠青山,面臨綠水,宛若人間仙境。閣內許多名家名聯,愈加增添了元龍閣的高古氣氛。
中天寺
中天寺是騰沖著名的寺廟之一,始建于明代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清代擴建修葺,“文革”時拆毀數殿,僅存花園、廂樓二處。鄉人按其舊置重新修復,現已較具規模,香火旺盛。“中天寺”匾額系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書。
魁閣
和順鄉西南的石頭山中林木蔥郁,怪石嶙峋。魁閣隱藏期間,供奉魁星,民國代總理李根源曾在其中居住半年,留下了大量碑刻、詩文。蔡鍔秘書長李曰垓為保護魁閣的古樹而寫的“雙杉行”至今被人傳頌。
彎樓子
“彎樓子”因樓房沿巷道的曲線修砌,所以和順人形象地把它稱為“彎樓子”。“彎樓子”不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號“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稱。“彎樓子”民居為三進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組合式建筑群,現被辟為“民居博物館”。
“永茂和”商號是經商致富的代表,在騰沖商界有“東董西董彎樓子”之稱譽。清道光年間商號主人到緬甸經商謀生,逐漸發展成為跨國商號,總號設在緬甸曼德勒,國內上海、拉薩、昆明、下關、保山、騰沖等地設有分號,商號歷經五代人,有100多年的輝煌歷史。
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為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是和順旅緬華僑為振興家鄉文化教育而集資興辦。1924年和順在海外的華僑成立崇新會,并在家鄉設立了“閱書報社”,1928年崇新會將“閱書報社”擴建為圖書館,并將館址遷移至現在的館址。為中國傳統的樓房建筑,前置花園,美觀素雅,圖書館中藏書萬余冊,其中尤以許多古籍最為珍貴。
和順文昌宮
和順圖書館旁邊就是文昌宮,文昌宮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是一個典型的中式古典建筑,是和順文化的搖籃,曾是1940年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群中學舊址。由大殿、后殿、魁星閣、朱衣閣、過廳、兩廂、大門及最前面的大月臺組成,左右樓閣下鑲嵌的《和順兩朝科甲題名碑》記錄了和順歷史上出了8個舉人,403個秀才。殿閣雄偉、雕梁畫棟、石欄回環,氣勢軒昂。現被辟為騰沖神馬藝術館、魅力名鎮展廳。
和順古鎮因為獨特的建筑風格、豐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田園風光,在2003年時被《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游》等聯合推薦為“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雖然現在和順已經低調了,但還是深受游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