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稱新安,是歷史悠久,經濟文明發達的地區。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
皖南民居,指安徽省境內長江以南地區清末(1911年)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書院、牌坊、樓臺亭閣水系等民用建筑群體。皖南的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時期,形成具有特色的皖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情和個性鮮明的居住形態。
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
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后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皖南古村坐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歙縣共有古建筑365處,有價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兿翊婀沤ㄖ话儆嗵?,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莊等處。
西遞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古民居,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風光秀美。
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市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村中自古尊儒術、重教化,文風昌盛,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現象,如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設中的風水文化、賈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后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卻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
建筑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皖南古民居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背景極具特色,自然風景優美,居住形態個性鮮明。徽商的成功反映了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以及文化意識形態,這些特點賦予了皖南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形式,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