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是一種以鄉村為旅游賣點的供游客度假休閑的活動形式。借助鄉村某些特色景觀、傳統民俗來吸引游客,搭建旅游景點。我國目前的鄉村旅游主要分為三個類型——生態旅游類型、休閑旅游類型、鄉村文化體驗類型。城市化進程迅猛的當下,城市居民對于回歸大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充滿向往。
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以農家樂、田園生活、蔬菜水果種植采摘等項目來吸引游客。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的作用有:
優化產業結構,振興農村經濟
在以往的鄉村產業架構中,傳統的農業占主要位置,一般以種養為主,形勢單一,且受降雨、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產業效益存在很大差異,傳統農業依賴于自然環境,收益不穩定。
只有持續完備鄉村產業結構,促使鄉村經濟增長更為科學,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才能實現鄉村經濟產業振興。鄉村旅游可以帶動游客對當地農副產品的消費,使傳統的農副產品銷售縮減了交易成本,促進養殖業、種植業的深入發展,優化農產品的供求關系。
改善鄉村環境,實現生態宜居
生態環境關系到鄉村的旅游吸引力,是鄉村旅游發展最基本的資源。在發展旅游產業過程中,想要吸引游客、擴大市場規模,保護和優化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域旅游的大環境下,為了實現更佳的鄉村生活體驗,完全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很多游客希望參與到村民的生活里,身處同樣的環境下,享受生態環境帶來的美好。
通過鄉村旅游,實現鄉村強盛的目的,使產業多元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整體發展的目的。開展相關的生態農業項目,推進農業產業架構的完善晉級;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不斷創新,使鄉村各個資源價值最大化,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
在開展鄉村旅游過程中,要把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降到最低,從根本上促使鄉村民居環境的優化,使得生活、生產及生態環境,和諧共進,良性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實現有效治理
鄉村旅游突破了鄉村與城市的壁壘,鄉村治理不再具有地緣特征。鄉村旅游立足于本地區自然資源,進一步發掘潛在的鄉土文化,使得每一個村都有自我風格,最終達成差異化戰略目標。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旅游不是獨自行動,更不是各自為政,必須基于特色發展的前提下,城鄉結合,推進發展。
為確保城鄉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鄉村與鄉村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必須信息、客源等互相貢獻。旅游集合了文化、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多方要素。在城鄉對接以及整合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是最好的紐帶,也是鄉村實現繁榮發展的最新渠道。
從城鄉一體化發展角度出發,重新審視鄉村旅游,對鄉村資源價值有一個全新的定義,依據政治、環境、文化、社會、經濟等多維度,促使鄉村發展,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其能使我國農村現階段發展貧富分化嚴重的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實現鄉村小康和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