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遠古先民擊壤而歌,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年”字的祭谷表意;從大禹時代開始的“祭社稷”,到歷久成俗的“籍田禮”,祝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傳統習俗綿延不絕,中華農耕文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中,融入每個中國人的靈魂和血脈。
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逐漸淡化。“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必S收節蘊含著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新的時代內涵,有助于喚醒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融合,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近年來,留住鄉愁情懷,守望心靈家園,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呼聲。特別在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針對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利用提出后,社會各界對于農耕文化的關注度更是大為提高。中國農民豐收節天生具有農耕文化的基因,我們要以節為媒,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根與魂,深刻闡釋其時代賦予的精神文化價值。
要著力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加快收集、整理各類傳統農耕文化資源,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農具、古物種、農牧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宗教家族文化等,建立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保護區,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通過各種新媒體、虛擬現實技術手段以及節慶活動等載體,讓傳統農耕文化“活”起來。
要探索利用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以農民豐收節為契機,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歡慶與教化并舉,以現代社會的文化生產方式、表現方式、傳播方式、體驗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等,營造新時代核心價值體系、高尚道德情懷和奮發歡樂氛圍,引領人們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鄉愁,形塑心靈家園的精神魂魄,培塑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
回望過去,中華民族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引領者,靠的是中華農耕文化的世代延續。進入新時代,我們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還須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化,展現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和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讓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活力。*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