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北岳恒山的金龍峽。是我國現存時間最早并保存最完整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筑。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樓閣面得名,后稱懸空寺,是因“懸”與“玄”的諧音,以及寺院象懸掛在半崖之上,習慣地稱作懸空寺。
據記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設計所建。到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千百年的滄桑讓懸空寺曾經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在最近的40年,發生過2次六級以上的地震,其中一次甚至讓渾源縣城內三分之一的建筑倒塌,可是恒山懸空寺卻安然無恙。那么恒山懸空寺千年不倒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呢?跟小編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1、應用了巧妙的力學原理
雖然在外人眼里看起來它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立木支撐起來的,其實在道下面的立木可以輕易地被晃動,根本沒有起到支撐作用,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
其實,真正承托重量的是27根懸臂梁,這些懸臂梁都是由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制成的,質地堅硬,使用之前事先用桐油浸泡過,能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更厲害的是這些懸臂梁在釘進崖壁上的石孔時,頂端被頂上了楔子,打入洞內,楔子會撐開懸臂梁,牢牢的卡在石壁上,其原理類似于今天的膨脹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牢固。
樓閣下方的立木與棧道下方的不同,完全不能晃動,其上端支撐著懸臂梁,下端牢牢的壓在了巖石上,立木和懸臂梁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體系,保證了樓閣的懸空。
2、懸空寺的設計與選址
它背倚翠屏峰的崖壁,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石崖向內凹進的地方,石崖的突出部分就好像一把傘,使懸空寺免收雨水沖刷和落石的碰撞,懸空寺所處的高位正好也避免了洪水泛濫的危險,而金龍口的山峰把河谷的水汽一沖而走,保持了這里干燥的自然環境,四周的山巒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避免了陽光暴曬而引起木材風化。
不知道當時設計的工匠有沒有考慮到這么多因素,而使懸空寺保留到了現在。對此,我們也不得不對古代匠師的智慧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
懸空寺為何修建在懸崖峭壁上
以前,這里是南去五臺山、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里,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廟的前山腳下流過,時常暴雨成災,河水泛濫,人們以為這里有金龍作祟,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于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