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爐古鎮是宋元以后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是繼古耀州窯后西北地區最大的瓷業生產基地。據記載:其燒造陶瓷的爐火1000多年來灼灼不息,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是古同官八景之一。
在千年的瓷業發展歷史過程中,陳爐古鎮積淀了濃厚的陶瓷文化,在三個方面形成了世界上之最。第一個世界之最是陳爐將古耀州窯的爐火延續至今近1400年,從未間斷,是世界陶瓷史上連續燒造最長的窯口,創古代名窯延續燒造時間之最;第二個世界之最是陳爐將耀州窯古老原始的手工制作技藝保留至今,創原始古老保留之最;第三個世界之最是陳爐古鎮在千年陶瓷燒造過程中,形成了罐罐壘墻、瓷片鋪路和層層疊疊狀如蜂房的獨特的古鎮風貌和民居風格,極富油畫效果,堪稱絕無僅有,創造了陶瓷古鎮風貌之最。
據史書記載,陳爐古鎮因“陶爐陳列”而得名。陳爐是歷史上唯一遺存的“爐火千年不絕”的耀瓷基地,堪稱陶瓷史上的奇跡,有“東方陶瓷古鎮”之譽。陳爐古鎮也是陜西省命名的文化藝術之鄉中唯一的陶瓷之鄉。陳爐古鎮山川秀美,陶瓷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史載“陶場南北三里,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所謂“郁郁千家煙火迷”,以“爐山不夜”的美譽列為古時“同官八景”之一。陳爐的民俗與陶瓷密切相關,民居、民膳、民藝蘊藏豐厚的陶瓷文化內涵。
陳爐民居年代久遠。陶腹、陶穴、罐罐壘墻,依山排布,密如蜂房;瓷片鋪路,富有油畫效果,極具觀賞性,被譽為“腳下的藝術”。陳爐鎮制瓷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窯延續生產的唯一窯場,清乾隆年間曾創造了年產八百萬件瓷器的業績。陳爐枕骨瓷窯早在唐代就有“爐火膛里翻火焰”的記載,北宋時制瓷業達到鼎盛,以燒造青、白、黑和醬釉瓷而出名,自元代至今,一直是西北地方最重要的瓷業生產基地。其瓷制品以碗、盤、盆、罐、瓶、盒、燈、爐等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另有一些陳設器、供器、瓷雕等,釉色種類豐富。
其陶瓷以圖案古樸渾厚、民間氣息濃郁而著稱。“爐山不夜”是陳爐古鎮自古至今的一道壯麗奇觀,生動概括了陳爐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
如今的陳爐古鎮人依然住窯洞,靠手工制陶作坊養家糊口,對著罐罐墻、走著瓷片路……白天,在太陽照射下,整座山鎮由于陶瓷色彩的相互映射,籠罩在一片五彩斑斕的光芒中;而到夜間,燒制陶瓷的爐火又格外奪目艷麗,將整個古鎮映襯得神秘妖嬈。
享譽世界的“大老碗”瓷器,是陳爐獨有的傳統青花瓷,當地人叫做藍花。上面繪制的寫意花鳥魚蟲簡練概括,無論是聊聊數筆的蘭花、苜蓿花,還是纏枝牡丹,或一尾小魚,繪制在碗和盆碟上立即就鮮活起來,質樸的民間意趣中呈現著渾然大氣的品格。在陶碗上輕輕一叩,就發出清脆宛如磬玉般的動聽聲音。除了青瓷外,陳爐70年代末還生產一種孔雀藍瓷瓶,它以寶石般的藍色輔以描金繪畫裝飾,別有一種嬌艷富貴的世俗氣息。面對著這些精美絕倫而古樸大氣的陶瓷工藝品,不得不讓人驚嘆陳爐古鎮的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