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生生不息。《詩經》有云:“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绷攘葦嫡Z間,為我們呈現了豐收時節老百姓歡欣鼓舞、禱告慶祝的畫面。至今全國各地仍保留著不少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祭壇,那是封建帝王、宗族祈福祭天的地方,所謂“祈福”,不外乎祈禱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2018年起,每年農歷秋分日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也可視作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延續,其目的是為了讓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確切地說,“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還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影響深遠的大事,也是一件彰顯人民情懷、順應時代發展的好事。而選擇秋分這樣一個時間點作為具體的慶祝日子更是寓意深長。春華秋實,夏榮冬枯。秋分的到來,意味著忙碌,也意味著豐收——秋收、秋耕、秋種都始于這個節氣,它們是農民立身的根本。故而,秋分之后,農事活動雖然繁忙,但農民朋友“忙并快樂著”。
于時代而言,農民亦是英雄。毛澤東主席曾在《七律·到韶山》的尾聯里寫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蓖高^詩句,我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畫面:黃昏時分,微風吹過,田里莊稼成浪,稻花生香,田野上到處都是為了擁有一個好收成而埋頭勞作的英雄——待到遠處炊煙裊裊升起,忙碌了一天的人們背著鋤頭,說說笑笑,轉身回家去了。這樣的畫面是多么的美、多么的溫馨啊!
作家創作豐收,農民糧食豐收,只要是豐收都是喜悅的。當一年的辛勤耕耘有了回報,當所有的不懈努力有了響應,誰會不歡喜呢?對于農民來說,世界雖大,卻無一樣東西、一件事情比“稻花香里說豐年”更值得高興的了。那塊田地就是他們情感的寄托,田里生長的莊稼則是他們情感的迸發。所以豐收時節,連聒噪的蛙聲落入他們耳朵里都變得好聽起來。放眼望去,此時的田野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此時的人間是充滿希望的人間。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對于農業歷來是十分重視的,從2004年開始,連續16年,中央一號文件內容都與“三農”工作有關。這些文件以農業為主題,立足實際,解決問題,使農村得以發展,使農民得以增收。事實上,“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也正是國家聚焦“三農”、重視“三農”的最好體現。
當然,這也是時代的需要。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還有一重意義在于,它讓傳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和數億農民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此舉無疑可以極大地提升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農作物種植、培育的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農民勤勞、智慧、節儉的本質始終未變。所以,與其說它是一個節日,毋寧說它是對農民身份、品行的一種肯定。
不過,要讓這個節日真正地走入人心里,尤其是走入農民朋友的心里,還需有更科學、合理的方案,更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措施,更有力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讓農民脫貧致富,從而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