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塔位于吉林省長白縣長白鎮西北郊塔山西南端一平坦的臺地上,為唐代渤海時期(698年-926年)所筑。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一座古塔,也是唐渤海國遺存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
靈光塔是長白的經典名勝,塔身共分五層,底層四面各鑲嵌著“王、立、國、土”字型巨磚,塔高12.64米,為磚砌密檐仿樓閣式塔,與西安市唐代的小雁塔風格相似。方形的塔身上,層層疊澀檐,轉角處掛有風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常年吟風嘯月,教人“警鐘長鳴”不忘戍邊。整個塔的造型古樸優美,端莊秀麗,是東北唯一保存下來的唐代渤海國地方政權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顯示了渤海時期精湛的造型藝術,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該塔對研究渤海時期的文化和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靈光塔的本名已經失傳,現在我們知道的靈光塔是清代長白府第一任知府張鳳臺給它起的。清光緒末年(1908年)發現,為磚砌樓閣式空心方塔,共5層,層層收分,通高12.86米。塔內層間砌成平行疊澀頂并留有空洞,上下貫通。塔下存地宮,向南接甬道,有土階可通往地面。是研究渤海與唐朝關系的重要古跡。
塔內層間砌成平行疊澀頂并留有空洞,上下貫通。塔下存地宮,向南接甬道,有土階可通往地面。是研究渤海與唐朝關系的重要古跡。
靈光塔周邊有觀日臺、梳妝臺、南天門、點將臺(亦稱跨馬石)、翠山三疊等景點,塔的后山坡是塔山烈士陵園。
背向塔前,向遠處張望,只見房屋鱗次櫛比,星羅棋布,整個長白縣城一覽無余。縣城邊界的鴨綠江對岸則是鄰國朝鮮,長白的邊陲特點也顯現出來。登高遠眺,兩國景色盡收眼底。
靈光塔連同其所處的塔山公園,就像一條紐帶,既是長白民族演變、歷史變遷的重要佐證,也是如今新時代長白發展、建設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