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農耕文化的重要性:
農耕文化是我國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和反映了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創造的多樣性農業生產和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教訓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仍具有現實意義。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系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城鎮居民面臨環境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中產階層的人們開始渴望從喧囂、污染的城市環境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自然,在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鄉村中享受充滿田園情趣的休閑生活。通過從事農事活動,了解當地特色和民俗、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享受農耕文化精神陶冶。
不管有多少原因,人都不應該不愛田園。因為,是田園養育了我們。而且田園能舒展人們心里的緊張和陰郁。面對春天綠油油的莊稼地,我們會丟下煩惱,心曠神怡;看著黃澄澄的秋季田野,我們會榮辱皆忘,歡呼雀躍。因為田園是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之一,要展示田園的魅力并贊美她,對那些破壞田園的人要敢于譴責,不要認為這是在呼吁向農耕經濟倒退。要重視學生對農耕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將文化性與娛樂性、趣味性充分結合,給學生更大的空間,使學生獲得娛樂、審美、親歷的體驗。比如,為孩子提供“做一天農民,體驗農耕辛勞”。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的飲食文化,讓孩子品嘗具有農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飯菜背后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等,讓孩子親自動手參與當地菜肴的制作。通過參與農事活動,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體驗鄉土風情,感受傳統生活方式,使孩子家長身于自然和諧的環境中,落腳在安然平和的氛圍里,感受到親和的召喚,享受到沉穩與踏實,找回寄生的理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