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黃土高原的地坑窯民居,不僅是當地傳統建筑的珍貴遺存,更是當地鄉村記憶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坑窯早已不能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因此逐漸被人們閑置、廢棄。傳統村落的蕭條與衰敗已然成為一種趨勢。所幸,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士開始意識到拯救、保護和發展傳統建筑遺產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保護好地坑窯民居,讓漸遭廢棄的傳統建筑重煥生機?如何讓人們愿意回到傳統村落生活,重新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本文將以陜西省三原縣柏社村地坑窯民居改造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發掘傳統民居的價值和意義,引導人們轉變觀念,主動參與到傳統鄉村的更新設計與發展中,進而推動鄉村復興。
一座沒人愿意居住的“地下村莊”
陜西省三原縣柏社村地處關中北部黃土臺塬區。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柏社村先后挖建了大批量下沉式地坑窯,大大小小共200余口。整個村莊的人都住在地坑窯里,儼然是一座“地下村莊”。
地坑窯是陜北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民居建筑。任歲月流逝、風雨走過,這些地坑窯一直保存至今,并成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坑窯建筑群之一。其中,還包括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居住過的地坑窯。然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愈來愈多的村民開始“逃離”地坑窯。他們紛紛搬到地上居住,甚至搬到城市里生活。柏社村漸漸成了一座“空心村”。
2013年,我們去柏社村考察的時候,僅有幾戶人家因為貧困還留在地坑窯里居住。他們都非常羨慕村里搬到地面上居住的人們,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上去,住進新房子。
當我們告知他們我們打算改造地坑院時,他們非常驚訝,并表示反對。“這里的窯洞太破舊了,窯面和墻皮都已脫落,而且窯內采光差、通風也差,尤其是還沒有自來水,沒有現代衛生間,也沒有網絡。下雨的時候,坡道泥膩打滑,出入都成問題……時代已經變了,為什么還要讓我們做‘活標本’?難道讓我們繼續留在這破敗的窯洞里中過苦日子,就是所謂的‘文化傳承’?”“改造一座窯洞大約需要10萬元,那直接用這筆錢幫我們蓋一座新房子豈不是更好嗎?沒有人愿意再繼續住在這里,改造得再好也不愿意住。”這些都是當地村民的心聲。在他們的眼里,這種傳統地坑窯意味著貧窮、落后,沒有改造的必要。
兩座地坑窯的改造嘗試
2013年,柏社村的“地坑窯改造行動”在眾多的質疑聲中正式開展。我們首先決定將位于習仲勛所居住過的窯洞旁邊的兩座地坑窯改造成“農家樂+民宿”項目。
我們通過考察發現,這兩座地坑窯由于長期閑置,又遭受雨水侵蝕,已出現部分坍塌。因此,當務之急是對已破敗的窯洞進行修繕。
地坑窯建筑的耐久性與崖面的好壞息息相關。為此,我們決定首先對崖面實施土磚貼面修繕。經過修繕的崖面既增強了抗風雨的能力,也變得更加美觀。另外,針對洞壁裂縫和洞頂掉塊等問題,我們充分尊重傳統工藝,采用原生態夯實土坯和加筋土進行修復,實現與原洞壁更好地黏合,進一步增強洞壁的穩定性。針對局部破損并不嚴重的地方,我們則用草泥進行了修復。
連窯,即通過開掘地下通道將相鄰的兩個、三個或四個地坑院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小的地坑窯群。當然,夯土墻因自身結構原因也存在采光受限、通風不暢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我們在修筑儲物間、衛生間的時候,特別創新工法,在夯土墻模板內預埋了三種直徑不同的采光通風鐵管,最終夯筑出了具有采光和通風性能的新型夯土墻體。這種新型墻體在大大增強采光、通風效果的同時,還增強了墻體的抗剪性,可謂“一舉兩全”。另外,頗值一提的是,我們在夯土衛生間的營造上,嘗融入現代生態設計理念,專門設計了雨水收集系統,加強了雨水的有效利用,既實用,又環保。地坑窯群的天井頂部鋪設著玻璃罩,框架側面安裝了百葉通風口。
整體來講,經過一番改造,這兩座舊地坑窯的居住環境已經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隨后,這兩座地坑窯便作為“農家樂+民宿”項目開始投入運營。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地坑窯形式的“農家樂+民宿”很受歡迎,很快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客們在這里吃喝、游玩、住宿,帶動了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旅游產品的銷售,帶來了經濟效益。這一轉變也讓村民們為之驚訝——從來都不被重視的“破窯洞”,居然還大有用處!于是,愈來愈多的村民開始意識到“破窯洞”的價值。他們開始轉變觀念,參與到這場“地坑窯改造運動”中來。
從兩座地坑窯改造到整村改造
兩座地坑窯的改造試驗初步取得成效。不過,它們依然“勢單力薄”,難以形成規模。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將全村的地坑窯都納入改造范圍,將其改造成接連成片的地坑窯群,以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影響。那么,如何將地下成片的地坑窯連接起來,進而形成更龐大的地下網絡空間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深入柏社村進行考察后,決定在地坑窯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選擇幾座距離較近的地坑窯作為試點,借鑒當地傳統的“連窯”布局結構進行設計、改造。所謂“連窯”,就是通過開掘地下通道將相鄰的兩個、三個或四個地坑院聯系起來,形成的一個小的地坑窯群。
參考“連窯”模式,我們在地下開掘通道,將相鄰的窯洞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較龐大的地下網絡空間。在連接通道的交叉點,我們還特別設計營造了地下天井。地下天井是自上而下挖掘而成的,四面邊寬約為4米,深度達6米至8米,天井底部每個方向都安裝有一個控制門。在地下,人們可以通過控制門自由選擇要去的窯洞,方便快捷。另外,為更好地改善地下空間的采光和通風環境,我們在天井頂部鋪設了玻璃罩,在地上部分的框架側面安裝了百葉通風口。這樣,即使在地下,游客也能感受到舒適的陽光和自然風。在連接通道和地下天井的幫助下,進入地坑院群的游客不僅能體驗地下“農家樂+民宿”的別樣風情,還能參觀游覽四通八達的地下世界,收獲更多樂趣。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已將改造區域擴大到整個村落,在柏社村形成較具規模的地坑窯群。
我們還改造了村落周邊的基礎設施,包括水池景觀、圍欄護欄等。同時,增建了停車場、衛生間以及各類服務站等。另外,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還修建了通往柏社村的快速干道。交通便利了,前來旅游尤其是自駕游的游客越來越多。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每年來這里的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柏社村地坑窯群的影響在不斷地擴大,甚至吸引了不少劇組來這里取景,拍攝電影、電視劇。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居住過的地坑窯還被多家院校、培訓機構等列為社會實踐暨紅色教育基地。
隨著村里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都回鄉就業和創業。他們在地坑院里經營“農家樂+民宿”,并售賣土特產等,比離鄉打工賺得還多。他們經常感嘆,竟然是他們一直想搬離的地坑窯給他們帶來了美好的新生活。天井底部四面各向均設有一道控制門,人們可以通過控制門自由選擇要去的窯洞。
在柏社村,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保護修繕了全村已經廢棄或瀕臨廢棄的地坑窯,恢復了傳統村落的風貌和特色,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在尊重、傳承傳統夯土建造技藝的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建造理念,使改造后的地坑窯更加符合現代生活要求,能與現代生活接軌,從而吸引了更多村民愿意回來生活。如今,原來那個無人居住的“地下古村”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人們重新回到地坑窯居住,享受著美好生活。柏社村地坑窯改造案例帶給了我們一些關于鄉建的啟示:鄉建設計,不僅僅是改造一幢房子或是一片民居,更重要的是要帶去新理念和新文化,賦予改造項目新的價值,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回到鄉村創業、就業,發展鄉村,從而帶動鄉村的發展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