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鎮,位于昆明市東南郊,是我國西南邊陲一座頗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鎮。這里既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譽滿滇中的古渡口及佛教圣地。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以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一顆印式”民居,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獨特,高塔林立,商賈如云,素有“小云南”之稱。
官渡,原名“窩洞”,本是滇池邊一個螺絲殼堆積如山的漁村。因臨近滇池,先民以捕螺螄為生,螺螄殼堆積如山,舊稱“窩洞”。南詔大理國時期,它成為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沖。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故得名“官渡”。
最早在此駐足的,不僅有南詔、大理國的王公貴族及其侍從,還有與他們形影相隨的宗教文化。官渡建造時間最早的寺廟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的土主廟和宋代的法定寺。現在的土主廟大殿體量較大,前廊后廈,穿斗式七檀梁架結構,特別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翹如意斗拱,規模宏麗,繁富華美。法定寺體量不大,但舉架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裝飾。正面外檐裝飾華麗,明間檐下飾雙鳳朝陽透雕,檐柱頂端飾木雕麒麟,四角梁出頭刻成鳳形狀,造形生動,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貌,具較高建筑藝術價值。
妙湛寺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其地原為滇池的一部分,地面下螺殼累積,故亦稱螺峰寺。妙湛寺后因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于現址古鎮的中央,現存建筑為2002年修復。
妙湛寺前,兩座秀氣的古塔比鄰而立,一東一西相距約15米。雙塔高17.4米,為十三層密檐塔。每逢冬秋之夜,兩塔倒影移動,猶如大筆揮動,故稱“筆寫蒼穹”,為官渡八景之一。
金剛塔
金剛寶座塔原為印度伽耶城尼連禪河畔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處的紀念塔,稱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稱為“壇城”,即“神壇”。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衛著中間一座高大錐形塔。五個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來,四周四幢依順時針代表阿閦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
金剛寶座塔由基座、塔體兩大部分組成,基座的平面為正四方型,邊長為10.4米,高4.7米。是官渡古鎮古建筑群的核心,它的全稱是妙湛寺金剛塔,由此可見它和妙湛寺的關系,事實上,它也確是妙湛寺的一部分,就建筑在山門外的中軸線上。
妙湛寺金剛塔始建于明代,在我國現存的十余座金剛塔中,是建造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其喇嘛塔式的塔身,在國內的金剛塔中更是僅此一例。金剛塔古樸莊嚴,又輕盈飄逸,主塔和周圍的小塔相互呼應,簡單的砂石構筑反映了當時佛塔逐漸世俗化的趨勢,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非遺傳承基地
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內設官渡民俗博物館、官渡民間繪畫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中心、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了解、欣賞、傳承非遺文化的集中地。
傳統手工藝、民間繪畫、彝族剪紙、老物件、老照片,在這里,你能感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散發出的那一縷馨香。
云子
云子,即云南特產的圍棋棋子,其白子晶瑩似玉,黑子烏黑透碧,手感細膩,色澤柔和,堅而不脆,沉而不滑,深受眾多國內外圍棋高手的青睞。
位于官渡古鎮的云子棋院,造型獨特,進門可見用黑白云子鑲嵌的陰陽太極圖,地面是用黑白鵝卵石鋪設的棋局,門上鑲嵌著一幅圍棋棋盤,大廳內設有精品云子展覽及云子商品展示,云子文化無處不在。
滇劇花燈傳習館
滇劇是云南第一大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戲是深受市民百姓喜愛的戲種。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又叫古渡梨園,致力于對滇劇、花燈戲的挖掘、保護和傳承。
現場演出是對戲曲的最好傳承。傳習館舉辦的滇劇花燈戲演出,廣受老昆明人的喜愛,常常一票難求,那一出出大戲是他們對“老云南”的回味與懷念。
烏銅走銀博物館
烏銅走銀是云南特色的銅制工藝品,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在銅胎上雕刻花紋圖案,再將熔化的銀水填入其中,待冷卻后打磨光滑,時間長了,銅變烏黑,銀紋閃亮,黑白分明,裝飾性極強。
位于官渡古鎮內的烏銅走銀博物館,展示了“烏銅走銀”的歷史、制作流程、各種制作工具,當然,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那些美輪美奐的工藝品,令人賞心悅目。
官渡古鎮,2000年被昆明市政府列為昆明市首批明星小城鎮;2002年被列為昆明市20個明星城鎮之一;2003年被五部委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小城鎮、科技示范小城鎮”;2004年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2005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官渡古鎮漢族文化保護區”列入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2006年被云南日報評為“云南十大名鎮”;2012年12月被授予“中華美食名城官渡美食文化休閑小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