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大覺寺位于江蘇省宜興市西南山區橫山水庫東北隅,為禪宗臨濟宗道場。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間,由志寧禪師創建,至今約有七百多年歷史,歷代迭有興替。
1938年,星云大師在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為師,成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大覺寺后值戰亂時期,軍閥、日軍侵占,地方不寧,1947年與師兄今觀法師返回主持寺務。1949年解放后又歷經波折,佛寺無存。1989年,星云大師由臺返陸弘法探親之時,回到宜興祖庭禮祖,眼見片瓦無存,不禁興嘆:“當盡復興祖庭之志。”2004年5月10日宜興市政府批文同意建立新寺,選址于西渚鎮橫山村王飛嶺岕“云湖”之濱,占地二千余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完成后,即以“大覺寺”為名,旨在希望大覺寺之復建,有助于社會道德成長,人心凈化。
道路規劃
大覺寺的主要道路呈“丁”字形,大門在“丁”字一橫的左端。由西到東從廟門到寶塔構成了“丁”字的一橫,由北到南從觀音殿到大雄寶殿構成了“丁”字的一豎。觀音殿前的蓮花池是一橫和一豎的交匯點,先游覽一橫,再游覽一豎,便能輕松逛遍大覺寺。
進入山門
寺廟大門前立著一根阿育王柱,進入大門,是一條長長的大道,大道右邊為十八羅漢雕像,左邊為雕有彩色飛天、佛陀的廊壁,大道盡頭是星云大師雕像。再往前一點便是寶塔。
觀音殿與大雄寶殿
折回觀音殿,殿內的墻壁上鋪滿一格格小菩薩,色彩清新,立于墻邊的幾尊大菩薩造型頗有印度風格。從觀音殿眺望,大雄寶殿在地勢稍高的地方,非常宏偉。沿著寬闊的臺階拾級而上,不需太久,就到了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玉像兩側的壁雕很漂亮。大雄寶殿旁邊的廂房藏有星云大師的書法和著作。
宜興大覺寺的理念是星云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讓佛教走進老百姓的生活中,去除傳統佛教的神秘性,讓老百姓了解佛教的精神,即讓人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態度和藹、給人歡喜,給人方便,讓人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正因為如此,佛教信徒們都愿意去大覺寺去拜佛,畢竟這里沒有其它寺廟里的那些商業化氣息,不要門票,不賣貴重香火,還可以免費體現僧人的生活,近距離地體驗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