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廟是西北地區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是供奉伏羲所在之地。相傳他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天水伏羲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古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見易亭、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樂善院、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整個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實為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不少建筑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
文祖殿,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于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里是伏裁廟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筑群的主體建筑。殿宇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糜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
鐘樓(鼓樓),分列先天殿露臺東西。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筑,所謂暮鼓晨鐘。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原來都是封閉式的,只留一面為門,現柱間的雕花窗欞已全部拆去,與亭無二致。鐘樓在民國29年(1940年)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伏羲廟后,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現存的鐘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的。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布。現存太極殿東側3間。房為懸山頂,土木結構。朝房是仿宮殿式建筑設置的,按古代慣例,文武官員上朝前先在朝房做準備活動,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靜待金鑾殿的上朝鐘鼓聲。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東朝房。
碑亭(碑廊),原在先天殿西側。1955年,天水師范搬入伏羲廟后,占用碑廊,將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儀門內側東西新建碑廊兩列,共10間。卷棚頂,磚混結構,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天水伏羲廟對于研究我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筑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