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古村位于在湖南省郴州市,這個村落的人是從江西廬江遷移過來的客家人。受到數(shù)百年和諧陽山古村位于桂陽縣正和鄉(xiāng)境內,村落因依騎田嶺(騎田嶺是南嶺五山之一,秦時稱陽山)而得名。
陽山古村始建于弘治年間(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間。占地萬余平方米,現(xiàn)存古建筑60余棟,建筑面積五千平方米。結構上體現(xiàn)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與古典建筑的完美結合。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小溪流貫全村,謂之“金帶環(huán)抱”。房屋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屋檐飛翹、雕梁畫棟,在通風、采光、排水、防火處理上獨具匠心。壁檐彩繪,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歷數(shù)百年滄桑而不毀。
陽山古村何氏族人崇文尚武,重倫理,求和睦,明禮義,事農桑,涌現(xiàn)進士、舉人十余人,官至將軍、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貧,自發(fā)設立了重九會(敬老)、議學會(助學)、女兒會(扶孺)、禁戒會(自律)等民間組織,形成了“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家風,是我國古民俗風情的“活化石”,是“中國十大古村”之一。
進入古村落群的縱深處,只見大門左方墻面,大多嵌有不同的牌匾:“余慶堂”、“孝廉方正”、“聲震驃騎”、“滴水穿石”、“繼美東閣”、“梅閣”和“自修園”等等,不一而足。從這些牌匾上,我們可以很好地撫摸陽山古村的歲月時光。
“孝廉方正”特別令游人感興趣,此匾是清道光皇帝賜予博學生員何富書。據(jù)傳“孝廉方正”是古代朝廷舉行的考試取士制度之一,始于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登基,詔各地舉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凡被推舉的人通常是當?shù)丶扔新曂钟胁艑W之人。
再看“余慶堂”,意為“慶賀年年有余”。有資料介紹,陽山又名為廖家灣,歷來富甲一方,年年有余。相傳村中“正月收谷,八月收倉”,陽山五廟也有打油詩為證:“跌跌打打一塞塘,學打學法新屋堂;吹打戒唱黃石鋪,強盜拐子坳背嶺,挑谷挑米廖家灣”。從這里可見往日的何氏宗族是多么的富足。
“繼美東閣”,出自“父子相傳,兄弟繼美”的典故。房屋主人為何其高,曾任過湖北某府的訓導主任,是康熙年間的貢生。這棟古民居最特別之處是建筑精致流暢、情趣盎然的木雕,通向大廳的邊門上方前面刻有仙鶴、鳳凰,背面刻有麒麟、梅花鹿。窗欞上雕刻有極其精美的16只倒立的蝙蝠,象征福到,還有八只鴿子,象征“國泰民安”。還有其他不同圖案,一一體現(xiàn)了主人十分良好的素養(yǎng)和美好的愿望。在大廳里,那位年過七十的屋主后代向我們介紹時,顯得特別興奮,滿臉露出喜悅和自豪的神色。
還有“聲震驃騎”牌匾引人矚目,陽山古村不但文人輩出,武將也毫不遜色。“聲震驃騎”,意為戰(zhàn)功卓越蓋過驃騎將軍,這為該村最有氣勢的牌匾。它是當時皇上賜予他們先祖何俗本,以彰其平定地方匪亂之功,并加賜九品官。據(jù)考證,該房屋主人七代單傳,代代為武官,皆戰(zhàn)死沙場。在“聲震驃騎”的影響下,陽山尚武精神盛極一時,經(jīng)久不衰。
陽山古村雖年代久遠,但風情依舊。隨著韶華的流逝,古村的一切,在陽山人心中越來越自豪。陽山古村雖不是美如天堂,但它充滿溫馨,蘊藏故事。因為這里居住著一代代勤勞樸實的村民,這里有他們深愛和引以自豪的每一寸土地。